一盏“书灯”点亮古村新生 碗窑半角书屋的破圈密码

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通讯员 肖文 图片来源受访者
当晨曦漫过碗窑古村600年的龙窑,八角楼的木窗吱呀推开——二楼书架上,《温州古陶瓷图录》的鎏金书脊泛着微光,与楼下山水画中的江南烟雨悄然呼应。一座清代木楼,正以日均百人打卡、每月三场雅集的活力,在抖音话题“最美乡村书店”中收获百万点击量。
古窑新事:
八角老屋藏万卷

位于苍南桥墩的碗窑古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人,自然风貌原始而优美。这里的木屋错落有致,石头台阶蜿蜒其间,传统原始的制瓷工坊保存完整,被称为“明清时期民间制瓷活的博物馆”。碗窑古村秩序井然,探访者也是络绎不绝。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使其成为创办个人书屋、静心阅读的理想之地。
半角书屋便选址于这里的地标性建筑——八角楼。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浙南传统风格,依地就势而建,因八面设窗得名。在书屋的布置设计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八角楼的原状,散发着一股古朴韵味。
一楼打造成山水国画小展厅,陈列着苍南著名画家姜玉铭的山水画,让艺术与书香相映,让书屋浸润不扬张的格调。二楼作为书屋主体,图书陈列十分注重质量与品味,装饰简洁雅趣。世界文字发展简史与最美图书馆,两大主题贯穿其中,凝聚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三楼是独立的“孤独阅读区”,为读者提供一方宁静的天地,在静谧中与书籍对话,享受阅读的乐趣。
书香破圈:
共创文化促出彩

在实体书店面临严峻挑战、纸质书阅读群体日益减少的当下,秉持着“读书是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投资”“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理念,致力于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书屋创办人肖若副老师如是说。如今,它不仅为村民和访客营造了阅读氛围及提供了阅读空间,更倡导静心阅读的风尚,让来访的人在书香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半角书屋倡导共享与共创的理念,更联合各社群、机构等民间团体,通过举办各类小型活动,如朗诵、音乐、教育、读书会、茶艺、制碗等雅集,为村民和游客搭建起分享阅读情感的平台。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阅读书籍,还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的多元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书屋每日开放,采用无人值守的信任模式,让访客能够自由地参观浏览。据统计,周末期间,每日约有上百人次外来访客来参观阅读,几乎每个人都会被书屋的独特氛围所吸引,情不自禁拍摄留念。令人惊喜的是,许多访客还会在一楼的大桌上提起毛笔,书写传统毛笔字,激发出对传统书法文化的浓厚兴致。据统计,如有被书屋独特魅力吸引进入的游客,也都会稍作停留并翻看书籍,约10%的读者更是会坐下来认真阅读许久,沉浸在书香之中。
如今,半角书屋已成为的当地热门小去处,频繁出现在抖音、微信朋友圈、视频号、小红书、公众号等平台上。网友们称赞其为“温州小山村出现的绝美书店,堪比宫崎骏的漫画世界”。这些赞誉不仅让书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传播,也让创办者们倍感满足,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同时,半角书屋还坚持不定期推送读书推文,并计划不定期集结成册推出《半角文集》。
微光计划:
文化星系谱愿景

当八角楼的灯光第一千八十六次照亮山路青石板,文化涟漪开始扩散。共创发起人肖若副表示,半角书屋的愿景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公益书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吸引更多关注者,成为有温度的文化热点。第二阶段则朝着两个方向拓展:一方面,构建半角生态体系,涵盖半角艺术、半角茶屋、半角菜园、半角院落、半角花园、半角论坛等半角文化书院,倡导自然悠然的生活理念,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联合更多的公益书屋创办人,共同在碗窑打造各具特色的书屋群,致力于将碗窑古村打造成书屋密集度高、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双休研学、游玩提供一个乐往之所。
暮色中的木楼又亮起暖黄光晕,夜读身影投在青石板上。这盏由民间力量点燃的“书灯”,正照见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当文化真正浸润乡土,古村落焕新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八角楼那扇未关严的书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