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丹心李得光
李步舒
福鼎的近代史上有个李得光是件幸事,点头的人文积淀中也因了他方显精彩丰厚。当我与得光先生的后人们欢聚一堂,品茶盘古悠思时,心底里的这份认同愈加地坚定。是呵!一个在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时代洪流中成长起来的民主人士辛亥老人,福建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该是多么值得今天的我们去仰视去顶礼呢。尤其在拜读了他的生平简历和若干遗墨之后,对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潮头上,追求光明传播新思想,不断有新作为的传奇人生充满着敬佩。他的家国心、故园情,尤其在民忧破解,知事难而为之等大是大非面前,充分展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和一片丹心。
茶道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介子,现代茶文化的兴起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印象中铁观音是最早进入公共场合的茶礼。早年在乡镇工作,每每回城到机关串门公务,免不了以茶为媒轻盏小咪。有一回因未用早餐竟发生醉茶趣事。醉茶的难受不亚于吃了微毒食物,晕头转向欲呕难吐十分狼狈,也因此,我对铁观音茶总有个心理阴影。白茶就不同了,从地域文化角度去品评,清巧温润云淡风轻,就像福鼎的方言,既融化了源自浙江的瓯越韵味,又拾兜起闽东语系中的生活底色,十分丝滑怡人且悠扬动听。
说到白茶不能没有点头镇,中国白茶第一镇的响亮名头,肯定有其历史渊源。从立地条件上看,点头山海交互腹地纵深,普照山峰峦起伏土层肥厚土质优良,小气候特点明显,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茶叶。饮水思源,改开几十年来点头镇区的人居环境变化巨大,它的经济模式也从牧海为主转身为耕山为主,都离不开白茶这棵摇钱树。此树叶叶含情,更有一叶属于李得光先生的,后人应该特别地去留记,那就是搭建茶贸平台、开拓外销新路和始终关注百姓疾苦的民本思想。
叶圣陶先生有篇短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直指谷贱伤农之后的底层社会问题。抗战时期,福鼎的茶贱伤农问题也不时重演。为了减少不法贩商层层压榨盘剥,拓展茶叶外销市场新渠道势在必行,由李得光先生首倡并组建的“福鼎茶业合作社”历史地担当起这个重任。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打击了不法行为,同时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江浙沪等北方城市的销售僵局。动用他长期工作中积攒下来的人脉,巧妙地开拓出一条远销东南亚(南洋)的海上新茶路。此举措一施行立竿见影人心大定,地方经济轶序遂稳。古早福州台江码头是个重要讫始港,货运业务也相当繁忙,谁先装货虽然有个先来后到的规矩,但往往也有老实人吃亏的时候。一些商贩投机取巧用提高搬运工钱等法子企图后来居上。在福州工作的李得光得知并在交涉未果前提下,当场亮出年轻时练就的一身好功夫。但见他用脚尖勾住货包一拎一抛,便稳稳飞落到船上,连续好几包脸不红气不喘,狠狠地震摄了故意刁难的码头帮会。此为逸事,讲到这里时我看见李家后人个个眼睛发亮,也说明过去的人注重文武双修。有句古话叫“君子可欺之以方”,当你占了理儿仍然没有好效果时,即便菩萨低眉也该使些金刚怒目的手段,毕竟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五四运动以后,读书救国深入民心,“少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不论是放在过去还是未来,永远是哲理是旗帜更是灯塔。李得光怀抱这种信念排除万难,在福鼎创办了北岭中学,学校就是现在福鼎一中的前身。办学是百年大计,是一项事业而非产业,也只有这种理念影响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少些铜臭味功利性,多些远大理想和追求。李得光多次担任校长,每一回都是在无法续办的前提下,再次请他出山居中协调下得以延续的。其中,除了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外,他一边打理校务,一边还得花大精力经营好茶业合作社,力图从中多赢利用于改善教师的生活窘况,何其艰辛啊!我不知道今天的福鼎一中,是否将得光先生视为开山鼻祖去供奉纪念呐?
点头镇小学也是在李得光先生的主持下创办起来的,那天我还专门去看了小学的原址。穿过窄窄的老街、小桥,溪边的那一片五颜六色迷幻便是,原来现在已变身为镇里唯一的公办幼儿园了。李得光的重孙女舒雅在镇里工作,她边领我绕着学校漫步,边饶有兴趣地说起她在这里念书时的情形。还指着校园靠右后的那座陈靖姑庙笑道:这里的孩子都是在神仙庇佑下长大的!细想释然:陈靖姑是福建三大女神之一,她所司职的重点就是妇女儿童呵!因为贫穷,过去的学校多数与宫庙宗祠联系较多,说着说着还把她压箱底的故事与我分享。据传办校之初乡人十分踊跃,可是开学没几天,来上学的却一天比一天少,到底何因?原来庙宇本是清修之地,孩子课前课后耍闹,总难免爬上爬下躲猫猫什么地,犯了禁忌触怒了神仙身边的两尊小神,回家后茶饭不思发烧讲糊话了。李得光得知后亲自在庙里住了几宿,大概是他与神明做了沟通吧?此后学生个个生龙活虎,学校也越办越红火了。
岙里的故居是我拜访的重点,那天是龙田村支书小石陪我同去的。称他小石其实也老大不小了,壮硕的身板子,黑里泛红的健康色,我看出了他的干练与活力。他指着普照山下那片翠绿映掩告诉我快到了。小路是顺着溪涧的岸堤蜿蜒而上的,至清淌淌的山泉仿佛是要告诉我什么,在一排迎客松似的古樟群中,一座土墙乌瓦大宅隐匿其间。打头的古樟特别地拉风:枝干低就而伸长如同半个拱门,好客的模样儿就像老厝的屋主人。围护大树主干周围的几株枝干强壮有力,好像要告知我这里子孙兴旺人才辈出。一长排像支队伍在前进的风水树得确少见,远观像一面大旗迎风猎猎,近看像卫队护卫着300多年的老宅。重修的大门显然已经被厝主人为地降低了身份规格,但地面石砖台阶都没变化。见我进门,厅堂上几人都站起来笑脸相迎,令我惊讶且感动的是,李家四代人的代表都到齐了。其中有李得光的堂弟、堂侄儿,以及他的直系孙子、重孙女。一个大家族如果从年龄差异上识别不出辈份大小,就不难看出这个家族的曾经兴旺程度。据介绍,这座二进厅堂大宅高光时刻曾生活有80余口人呢!
更神奇的是,在解放前的某个夜里忽然又迎来了百多人。其实并非神奇,是邻近属于磻溪镇辖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的百姓。国民党时期征兵的政策是“三丁抽一、五抽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兵员奇缺,到后来征用变成强捉,凡身体正常概不放过。由于李得光在家乡处理此等事儿不计其数,扶弱护亲之名早已远扬。当仓冷村(自然村)百姓得知明日县里征兵队围村强征后,遂决定连夜投靠李得光家寻求庇护。征兵队也尾追而来,枪声吓唬声远远传来。李得光将他们让进大院后,当即回屋换上省政府公务人员专用服装,戴上礼帽手执文明棍站在大门口石阶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见愣头小兵气势汹汹持枪抵近,他用包有铜头的文明棍嗵——嗵——嗵——地敲击石板,并高声喝斥道:大胆狂徒,所为何来?这里是政府官员私宅,不得擅闯!在他的凛然威压下,征兵队连退数丈不敢造次。他随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保全了该村青壮家小。这件事是几十年后,李得光堂弟到该村茶厂安装电路设施,村中90多岁老人得知他就是龙田李家人时,充满深情地追忆起来的。
汉朝张衡有篇著名的《归田赋》,是他向皇帝请辞时所作。将人生最美好时光售于帝王家,这是古代读书人的初衷。倦鸟归林老来解甲隐逸山水间,闲来品味五柳先生《归田园居》,这或是他奔波了大半辈子的梦寐以求。1965年63岁的得光先生“辞政归田”,回到故里栖身老厝安贫乐道。那时的岙里樟香扑鼻门庭若市,族中子弟村中青少无不崇拜于他,大事小事无事都愿意往那儿跑。目的就是想听老先生讲古,说道纷繁世界和平生际遇。我想在他的款款叙事中一定有孙中山、郭沫若、夏衍、邓演达等革命先驱者的英姿风范。曾经有几回,老先生见小孩儿手脸乌青挂彩前来深感不解。年纪大点的则怯怯回道:老先生,您家门槛真高啊!他乍听愕愕回看了然,不禁仰天大笑,慨然挥斧削去大半门槛——童真如斯,豪放如斯,开明如斯!至今引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