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的回忆
陈又陈
去参观一处历史陈列馆,见到那缩小了的乡间旧屋与荒凉的村景:古老的门台、破碎的木壁、残缺的瓦墙、陈旧的家俱……仿佛看到了前人的隐隐足迹。特别是当看到那盏古老的煤油灯时,犹如风烛残年的老者正在诉说着逝去岁月的暗伤与悲怆,我的内心不禁泛起了沉寂许久的阵阵涟漪。
早年的岁月,总渗透着多少先人的无数汗血,总隐藏着多少难忘的童年旧梦。我们的历代祖先总是在“日出而出,日落而归”中跋涉过艰难的日子。一年又一年,靠的就是勤耕细作与勤俭持家。不少前人就是在通宵达旦中纺织谋生,在烟火百态中耕耘桑梓,在孤灯夜下里求学寻路。
人进入老年后就容易“重开记忆之门”。渐渐远去的岁月总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而在模糊之中有的记忆却仍难以淡去,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古老的煤油灯,在告别很久年月以后,那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下伴我夜读的情景时常仍闪现在梦中。
凡五十岁以后的人大多是不知道那种煤油灯下“挑灯夜读”的往事生活的。而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大多还会有点记得,因为那确是个艰难的岁月,也是很值得回味与纪念的生活。
“孤灯一盏伴吾身,暗夜幽光似旧邻”。七十年代之前,在电灯还未完全普及时的农村照明大多还用煤油灯(俗称“洋油灯”),那时大多农村人夜里是离不开煤油灯的。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夜里就是在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的。那时的农村夜里还没有广播与收音机,更没有电视,也很少有机器之类的声音,人们大多是天一黑就入睡了,所以显得特别宁静,这时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是最安宁的时刻。有时我的母亲也会借我读书的煤油灯,在边上做点针线活,我那时总觉得是特别安祥与温暖。
过去的煤油灯也有多种,一般人家用的是一个小瓶子做的,瓶盖上面竖着一根铅板卷成的圆管,当中用棉纱卷成的纱带为灯芯,下面浸入瓶中的煤油,上头稍伸出铅管,待煤油渗到灯芯线头上时,就可用火柴点火。为了省油,大多上辈人还舍不得将线头拉出太长。如果要将煤油灯提到其他房内时,还要小心翼翼地一只手拿灯,一只手护着灯火,防止灯火被人走动时带来的风所吹灭。
煤油灯下,总能见到祖母与母亲在缝补衣物与纺织棉纱,那一针一线都凝聚着生活的艰辛与珍贵,家庭的挚爱与温馨。在多少个年代里,煤油灯总是默默地陪伴着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一度又一度春秋。我也曾见过祖母点菜油灯的情景,上面是用一二根灯芯草,一头浸入菜油中,一头伸向灯盏外,火就点在这灯盏外的一丁点地方。那个年代,大多人还是舍不得夜里点太长时间的灯,为了省钱省油,大多人家一般在做完事后基本上就吹灯入睡。那时的煤油灯宛如一颗遥远而又璀璨的星火,虽然没有电灯那样光亮,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晕,既照亮了眼前的生活,也点燃了未来的希望。
煤油灯其实也有多种,如“门灯”就是另外一种。它比一般煤油灯大与高,下面是用高一级的玻璃瓶制成,虽然也是煤油灯,也是用棉纱线做灯芯的,但灯芯却是约有一公分多的宽带做成的,上面的灯口更加先进,有专门螺旋用来控制伸缩灯芯,可随时调节灯芯上下亮度。灯火外面有一圆玻璃管灯罩,不仅可防风吹,而且罩上玻璃灯罩后灯光就会显得更亮。“门灯”平时一般人家很少会用,用油会大一些,所以大多是新结婚的人家才会用上。
如果举办更盛大的活动,如红白喜事、唱词等大场面时,一些农村中就会看到大型的“煤气灯”,一般是吊在中堂梁柱间,可照亮一大片。这种“煤气灯”虽然也是以煤油与玻璃灯制作的,但比前两种更亮,是以打气的办法将煤油化作煤气,灯口还有个可燃烧的灯罩,气越打足,放出和灯光亮度就更亮。那种高光下的夜里在那个年代来说确是“灯火辉煌”了。还有一种就是全用玻璃罩住的“桅灯”,大多是海边人在屋外或船上风大时才用上。
一般人家通常点的最多的就是常用的煤油灯,因为是最省油的。煤油灯虽然并不亮,但也方便,灯光照的范围小,放在桌子上,只占一块小地方,有时还可吊挂在柱子上。当然点煤油灯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要防止掉到地上,否则煤油流出就容易引起火患。所以过去夜间经常就会听到“打更人”提醒人们“小心火烛”的呼声。
煤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点亮了简陋中的暗。但它也有一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所谓的“灯下黑”,“因灯座的遮挡,在光源正下方形成阴暗区域”。就是说在灯的正下面照不到光亮,成为特别黑的一块小地方。后来也被借喻为“人们对发生在身边很近事物和事件没有看见和察觉”等处。
煤油灯还会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特别是在空闲时节的夜间,孩子们有时会围坐在煤油灯下,听长辈们讲述古老的故事。那时,这微弱的光线,就会把家人照得格外温暖与温馨,仿佛还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热望之火。
那时的农村萧条、孤静与荒凉,大多人还是处于清贫之中。不少村人甚至还把“吃饭不用愁,点灯不用油”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望,很多人羡慕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未来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煤油灯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坚韧、质朴和温馨的生活态度,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它是当年生活的一种记忆,也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