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离我们有多远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吴笔建
吴非先生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作者毫不遮掩目前课堂里存在的一些现状和弊病,对反思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著作分为五辑,共77篇随笔,短小精悍。
本书没有气势凌人、故作高深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教学感悟的娓娓道来。吴先生是个很个性和正义感的老师,他看不惯漠视教育规律的课堂作秀,直言不讳地发声批评。吴先生也是一个真正心中装有学生的老师,为了保护几个等待着的孩子,他甚至会在公开课上停下来问几个没有必要但却是那几个孩子“够得着”的问题。
当“心中要有学生”这句被重复千遍的话,被吴非老师用真诚、平实的叙述表达出来的时候。才能引发读者更多的反思,“生本”究竟离我们多远呢?我们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有效的课堂呢?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可课堂里我们有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掩卷静思,为作者的真知灼见叹为观止,偶有感触,一吐为快。
教育需要坚守,不能把课堂当作试验场
我们总说,教学相长,这包括学生和老师,在课堂里老师不仅是教的角色,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每年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就是对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个过程,学习意味着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意味着与时俱进,这是好事。如果老师把学习过来的东西不顾实际情况,一股脑儿地运用地课堂教学中,这未必是好事。正如吴非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教育代有理念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过多过杂的教育理念,让一线老师应接不暇。一个理念刚弄懂其内涵,刚刚上手,还未出成果,就很快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取代。都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可真正到了实施时,却没有几个专家能够耐心等待。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简直就是教育的乌托邦。
吴非先生认为:教育需改革,但不能彻底颠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就得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需要一个缓慢的周期,无论出自何种目的,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到最后可能颗粒无收。反季节作物,依靠激素的催熟,即使外观鲜艳,但在品质、口感、安全性能上都会大打折扣。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课堂就得对学生负责任,不能因为某一未成熟的教育理念,牺牲学生的利益,把课堂当作试验场。急功近利的课堂和平庸乏味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如果教师的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
坚守三尺讲台,并非易事,这需要专业的知识积淀支撑起教育理念,同时还得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功利所干扰。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坚守,需要我们每一位的守候,需要我们静待花开的耐心,需要我们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灿烂的时节。正如吴非先生所说的:“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这就是大师的情怀。
分数与育人孰重孰轻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分数主宰着学生和老师的命运时,整个社会唯分数马首是瞻。为了分数不惜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前几年孝感高三“吊瓶班”,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励志而是伤感。还有各种雷人的标语,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令人汗颜,在分数面前,生命、健康竟然如此贬值。
“生前不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赢高考非英雄,挥泪洒血誓成功。”“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我们从小经受过“头悬梁锥刺股”励志教育,在这些雷人的标语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当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时,学生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十几年的埋头苦读,只为了金榜题名。“可是这功利性的‘分数观’毁掉了最宝贵的好奇心,让一部分学生永远丧失了童年和少年,也给他的青年时代注了‘成功’的毒素,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紧张而无趣。”吴非先生一针见血,道出异化分数观的本质。
平时我们经常责怪学生厌学,课堂里提不起精神,可我们有没有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处境呢?一道道的减负令,总是无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学生除了机械地刷题,别有他法。机器也得产生金属疲劳,何况血肉之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呢!
当我们责怪学生的暴戾之气日盛,厌学情绪日益严重时,能否追根溯源,查找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如果课堂成了培养考试的机器,对我们教育何益?只是领导述职时多了一段政绩文字,学校招生时多一个噱头罢了。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气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场所,是焕发智慧的场所。与孩子的健康相比,一切分数都是浮云!
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公开课中以生为本真的好难
每次教科研活动,总会有人让专家、领导指导指导,于是乎“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便成常态。比如:课堂提问要讲究效率,备课时要吃透文本,多预设多思考……而课堂里发生的一切,对专家来领导来说,他们根本不熟悉学情,况且离一线时间太长了,业务早就生疏,对老师的指导意见真的“不成熟”,碍于面子,不得不说上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语,或者背道而驰。
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成,老师往往需要根据学情进行对教学任务临时调节,给学生充分展示与答疑的时间,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慢慢拓展思维,回到问题的本质上。看似浪费了几分钟时间,实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因此喜欢上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步入学科知识的殿堂。
而教科研活动的公开课,我们会因为听课老师的存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完成预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质疑、对课堂的生成资源,置之不理,错失大好机会。此时我们的教学目标早已偏离正常轨道,听课老师竟然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退居其次。
甚至更为严重的现象也有,吴非先生亲历一件事。有小学名师借班上示范作文课,为了展示“当堂讲,当堂练,当堂评”教学模式,结果时间严重不够,剩下5分钟时,绝大多数学生作文还没有完成,只能草草收场,面对1000多名来取经老师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写作可能会有如下问题……我针对这些问题,打算这样讲,一共三点……”对“当堂”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模式,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如是说:“教师出洋相事小,贻害学生,误导同行,那就说不过去了。”这对热衷于这种模式的老师来说,不啻为一记耳光。
对于公开课中的“磨课”,大家习以为常。很多学校愿意花上几个月打磨一节课来,非得磨成精品、经典不可。吴非先生认为“如果用很大精力反复去‘磨’一节课,很可能也只能上好这一节课,因为‘磨’至多只能‘得技’,很难‘成道’”。
即使打磨得再精细的课堂,面对课堂的瞬息万变,谁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精准到位吗?如果老师硬掐着时间,硬是拽着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步骤,不知要错失多少课堂生成的资源,离生本课堂又更远了一步。
当表演课泛滥成灾,有人呼吁,公开课应该回归常态课!
大道至简,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就是简约、简朴的课堂。笔者认为装修过度的课,样样求全,反而冲淡主题,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无所适从,其效果适得其反。
生本课堂才能是有效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如是,乃教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