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
林洪海
腊月是一年中节日最多的月份,这些节日又含有许多传说和典故。
比如为什么要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呢?因为古代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十二月就叫腊月。
腊月第一个节日叫腊八节,源于汉代。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又称为“法宝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腊八节时,民间总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天地的活动,同时还要喝腊八粥。腊八粥由米、豆、粟、枣、柿饼和桃仁、杏仁、瓜子、葡萄干等熬煮而成,味道鲜美,有食之以兆丰年之意。
此外,还有祭灶节。祭灶节是为了祭拜灶神而来的。祭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灶王节。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因此,这天傍晚人们就在灶神前点着高香,摆上美酒佳食,希望灶神吃饱喝足后,能上天好话多说以保人间平安。
祭灶之后是扫尘。扫尘,起源于古代一种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此后就是贴春联。春联,又叫“门对”,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过年的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腊月的最后是三十之夜的守岁,这夜称除夕。除的本意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夜,含新旧交替之意。它源于先秦的“逐除”。《吕氏春秋》说,古人在新年前的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西晋周处《风土记》最早言为“除夕”。《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时“土庶之家,围炉而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如今的守岁之夜,是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都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腊月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风俗文化的经典。读懂这部经典,不仅能增加知识,还能提高修养,是件十分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