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油印”的文艺青春
张耀辉
我常删减手机上的材料,但几张油印诗文的旧照片却一直像楔子钉牢我的记忆。
1987年我从温州师院毕业回矾山中学教高中英语,见到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创办了《凡石》。这份油印文学内刊承载着同学们文学的热情与梦想。他们在蜡纸上刻写或打印文字、图案,然后利用油墨滚筒将文字或图案转印到纸张上,带有强烈的手工痕迹,虽然常常有蜡纸上的刻痕、油墨的渗透不均等瑕疵,但是其内容、版式、插图有灵活性和创意感,每期印数不多,却是他们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是创作和传播载体,承载着他们和我共同的梦想和青春。历经30多年的时光洗礼,文集的纸张已经泛黄,装订针生锈,字迹模糊,但那份沧桑感却愈发显得珍贵。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信息尚未如今日般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我们青年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滋养。我们热衷于阅读各类文学作品,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思想启迪和艺术美感深深吸引。那个时代,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乡、钱库、宜山、灵溪、马站设有高中部的学校都成立所谓的“文学社”,不定期油印《小草》《小花》的刊物,各校互寄。矾山中学九十年代初,陈廷跃老师担任团委书记,学校社团活动风生水起。1985年10月,以语文老师曾豪班级高一(1)班为基础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创办《小荷》校刊。“凡石文学社”成立于1988年(比其他学校稍迟),但编印《凡石》比较正常。主编卢立标现在是知名的矿山井巷企业家,刊名题字吕作用如今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道捷同学的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俱佳,《校园报》第一期就是他“刻”的蜡纸,我还给部分同学赠送了《少男少女》,等等。
有一次,学校请老乡作家黄传会作了“文学创作讲座”,缪克尧同学凭速记把讲座整理了一期《校园报》。那时有些学生还与《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有书信来往。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和高中生怀揣着文学梦想,尝试写作,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将自己的作品投稿给各种文学刊物,期待变成铅字。
后来我在乡下的一所中学,远离热闹的城镇和喧嚣的街道,目光所及之处有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远处连绵的山峦。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着心灵的慰藉。我在《温州日报》的《大榕树》《年轻人》副刊(1993年到1996年连续四年《温州日报》优秀通讯员),当时温州诸多的行业报和苍南本地的《沧海》、平阳矾矿的《矾矿报》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虽然常是不大的豆腐块,但对于我来说,那是莫大的鼓励和认可。我成了成色十足的文学爱好者,常会与来自矾山区镇矿军(部队)的文友们围坐在一起,热议文学,交流写作,讨论文章,分享情感。
我存有一张1991年9月21日《温州日报》文学副刊的校样,纸张泛黄、边缘破损,校样布满红色和黑色的书写文字,部分文字被划掉或圈出,看得出编辑认真的标记和那时印刷排版的不易。我的诗歌《国魂——写给鲁迅诞辰110周年》的作者名字张“聘”被更正为张“骋”。不久,这首诗歌以《先生》为题又发表在《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纪念鲁迅诞辰专版上。1991年矾山镇成立文学社,并创办了刊物《萤流》,虽然只是油印的小册子,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心血的结晶。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着青春的点滴,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1993年暑期我参加了平阳南麂岛的平苍两县文学笔会,小说得到时任编辑袁敏老师的精心指导。12月我在《东海》头条发表小说《金贝壳项链》,我的稿件是用一字一句写的,用了一本半矾山供销社的稿笺。
那时刚被贬调到乡村学校,我发了一篇《永远的浩歌》,抒发了情感也表达了志向。两年后发了《谢你情真》,字里行间叙述了关于友情和个人经历的感受,回忆了那些令人心动的美丽细节,如风中的招手、雨里的凝眸等,插图是阳光照耀的山峦和树木的简笔画。文本的最后部分还描述了一个冬日的上午,我独自倚在窗前,感受到寂寞和孤独。然而,一张突然收到的普通的明信片成为在那个寒冷冬日里的一抹亮色,传递了美好的情感和温馨的渴望。
我在矾山南堡中学期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孩子,负责和参与一些活动。记得1992年矾山区中小学文艺汇演,我代表学校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考试》,剧本描述了教师为了即将到来的统考,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和提醒的场景。剧本还通过教师的台词,展现了教师对学生们的期望和压力,以及学生面对考试时的紧张氛围。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剧本片段充满了教育意义和现实感,让人感受到考试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参演的那位聪明可爱的叫曾韩柱的同学,现在也是人到中年,不知道他在哪,应该很好吧!
那时的生活是宁静的,但并不单调。我爱上了阅读与写作,它们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会拧亮一盏台灯,翻开一本书,或是拿起笔来记录下一天的所见所感,让我在枯燥、贫乏的生活中找到了充实和快乐,让我的精神抖擞并飞翔。
转眼间,那段青春已经远去。每当我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文集,看着那些模糊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怀念着那些油印的诗文,那些诗文中包容着的纯真、安静、文艺的日子,那些日子里饱绽的青春之花。
行在路上,常翻人生之书,我依然感怀那些油印文字,礼敬那段文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