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蒸糕要吃林孟锵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邦川

  蒸糕是一种以糯米为主,适当配有粳米(本地俗称龙籼),经磨粉后配有各种佐料,在蒸笼里蒸出的一种食品。在我们这里它比年糕(麻糍)高档,价格也比年糕贵。平时蒸糕店有零星出卖,或沿街叫买,更多的是人家、团体或堂众做好事,如结婚、寿庆、升学、开业等事项,或重大庆祝活动,主人或举办方作为礼品分发给来客,有的单位一次性要几百个是常有的事,说明蒸糕市场之广泛。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三十多年内,古城金乡“开水要喝灯笼光、蒸糕要吃林孟锵”成为日常俚语。林孟锵的蒸糕以其好吃、实惠而闻名于世,以至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今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翻开百年金乡小学校友录,林孟锵1906年出生,是民国九年(1920)金乡小学第一至第三期毕业生,与陈式纯、苏渊雷、陈则之等是同学。他小学毕业后在城南小学当老师。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1924年到温州学做毛笔,第二年,当时广州黄埔军校到温州招收学生,林孟锵热血奔腾随队到广州成为黄埔军校学员,参加迫击炮训练所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调配到福建省高等法院人事科,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旧的公职人员留用并转到革命大学学习,半年后分配到福建省财政厅。1954年在全国开展肃反运动时,林孟锵因历史原因被动员退职回家,并且还发了三个月工资。

  到家后金乡镇人民政府按政策分给他全家3亩水田,座落在东门外倒桥河边。由于林孟锵从来没种过田,只好送给别人种。为了生计他只得靠卖猪头肉等小食品谋生。每天一早挑起小担到石砰海头一带去卖,风里来雨里去,历尽艰辛。

  林孟锵的亲家候福增,原来在玄坛庙开饭店,带炊蒸糕,有个绰号叫“饭桶增”,晚年到温州大儿子侯百朋家住。林孟锵女婿侯百成见岳父每天起早贪黑到石砰太辛苦,就讲我阿爸炊蒸糕的担头在家里,让我拿来给你炊蒸糕,并把自己所知道的炊蒸糕的手艺,全部教给他。

  1957年前后林孟锵在金乡卫前大街与棕鞋巷交接路口,开出了一间蒸糕摊。他既有在摊头现炊现卖,又有挑担出去现街叫买。他的蒸糕糯米和粳米的比例适中,既要好吃爽口,又要不硬不粘,他除了自己小小体味,又常常问买去吃的人口感怎么样?不断摸索改正配比,获取最佳口感。

  林孟锵嵌上皮肉的蒸糕,好吃得让人久久难忘。猪身上的皮肉(肥肉),有上五花肉、下五花肉,林孟锵专取猪背上的上五花肉,厚薄正好,切成两公分阔的一条条放到大的陶瓷盘上,撒上一层盐,使皮肉吸收盐份一个晚上,再把它铺到蒸笼里米粉上,随锅一起蒸炊。炊熟的蒸糕一股浓香香气喷鼻,淡淡盐味的皮肉融化在蒸糕上,你一看不由得口水直流。当你咬上一口带皮肉的蒸糕,又香又肥又脆又甜,真能感受什么叫好吃的了。

  蒸糕,不仅好吃,而且与金、京、真、针和高几个字偕音,寓意又好,代表蒸蒸日上、金玉满堂,又高高兴兴、高中傍首、高升、高寿,因此林孟锵还别出心思,用箩卜丝染成五颜六色,加上用冬瓜条、葡萄干等佐料,蒸糕出锅后趁热均匀地撒在蒸糕上,五彩缤纷,色香味齐全,客人分到蒸糕欢欢喜喜,带回家举家食用其乐融融。

  时光消逝,林孟锵早已作古,但“蒸糕好吃林孟锵”之乡音时时会在耳边荡漾,当年老华侨回乡,品尝过后,林孟锵的蒸糕会作为一股乡愁,在异国他乡时时泛起。林孟锵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凭着他聪明才智和不断的探索,诚恳经营,几十年如一日炊出了金乡人的品牌蒸糕,为金乡美食文化增光添彩,成为千年古镇广为流传的佳话。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