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苦难,依然绽放芬芳 ——读《秋园》
薛思雪
“历经苦难,依然绽放芬芳。”这是我在读《秋园》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和感动。作者名叫杨本芬,是书中主人公“秋园”的女儿。一如书中扉页所说:“这是一位八旬老人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写尽了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
作者杨本芬是在花甲之年才捡起笔头,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在狭小的厨房里写就《秋园》。写下故事的初衷很简单,她在自序《厨房里的写作》中说:“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写作的过程很艰辛,她说:“我一遍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公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小说发表后,秋园受尽磋磨的一生,打动了无数人,被称为是女性版的《活着》。
秋园原名梁秋芬,1914年,出生于洛阳的一个药店人家,5岁时遭遇人生的第一场磨难——裹脚。12岁那年,两位嫂子在游园时沉船溺亡。半个月后,父亲因此打击也病故了,家业从此落败,秋园的童年也就早早结束。17岁那年,她被26岁的国民政府参军处上校参谋杨仁受看中,杨参谋托参军处秘书长的太太说媒,送来聘礼,并答应供她读书,秋园为了能读书便嫁给了他。可战争打破了平静,秋园跟随丈夫从洛阳来到南京,读书梦没有圆,欣慰的是拥有了第一个孩子子恒。1937年,三口小家返乡省亲,滞留在湖南湘阴,丈夫仁受被堂弟设局骗光家产,又因尽孝丢了官职,生活陷入困顿。后虽先后谋得了乡长、田粮局局长、老师等职位,但都因性情耿直又心怀理想主义而干不长久。幸亏秋园也被聘为花屋小学当老师,但这一点薪水,无法满足家庭开销,她只能节衣缩食,想方设法维持生活,后又陆续生了之骅(本书作者杨本芬)、夕莹、赔三和田四几个孩子。其间夕莹吃坏了东西夭折,田四溺水而亡,一家人辗转于花屋里、黄泥冲和赐福山几个乡寨,经历了土改、大跃进、大饥荒、文革、平反、恢复高考一系列时代变革。秋园的生活也经历了分得田地,失去田地,丧女,被批斗,挨饥荒,逃饥荒,丧夫,改嫁,丧子,返乡诸多变故。如浮木一般的秋园一家在时代的浪潮中载沉载浮,永远不知下一个浪头将把她们带向何方。无论命运待她如何不公,面对生活的磨难,秋园总能够保持一份清爽文雅和一颗柔软心。去世前她写下自己的总结:“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作为一名本色写作者,《秋园》里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用最朴实的文字写成的,可它却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和人生的感喟。她说:“常常才写几行,泪水就模糊了眼睛。”读者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手捧《秋园》无不慨叹,轻轻的一本,沉沉的一生。一如本书封底作者的一句话:“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在《秋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平凡人生,也了解了她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历经万般磨难的她,拥有着一个高贵的灵魂。那双被裹起又放开的小脚,那个出生后又夭折的孩儿,那位在壮年去世的丈夫,都是生活对秋园无情的打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带着两个儿子四处逃荒的生活,再嫁又先于她离世的丈夫,更让她的日子雪上加霜。可是,无论命运如何折磨她,她依然未被打倒。这,就是秋园,一个平凡女人不平凡的一生。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上帝给人以苦难,也给人承担苦难的力量。”《秋园》虽然写的是一个平凡女性苦难的一生,但它并不歌颂苦难,而是绽放芬芳。书里的结尾处描绘了这样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作者在弯腰打扫床底时,竟然发现那儿生出两棵竹笋,一般大小、高矮,似双胞胎样长在床底下。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支撑秋园跨过苦难的,也许就是像竹笋那样的信念:即便在暗无天日的环境,只要努力生长,必有一天会冲破生活的阴霾,不管命运如何碾压,我自缝隙开花。
最后,把书中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生存挣扎,要像一颗油麻菜籽一样,被风吹落在哪里,就竭尽全力要在那里生根发芽。”当苦难快要将你我埋没时,别忘了学做油麻菜籽,随风就能起舞,落地就会生根。我们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但我们依然要勇敢漂浮,绝不沉坠,随时准备上岸。愿你我经历过苦难,依然自在、热爱、明朗、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