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
陈又陈
生活总是既平常又不易,人生很多事就是在不间断的重复中继续重复着,还要做到不厌其烦。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容易,“柴米油盐姜醋茶”皆有“学问”,其中如买菜这活就是一本“难念的经”。
我在县城工作与生活三十多年间,除了工作地外,去过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从老街到新街,从小菜场到大菜场,先后共去过四五个菜市场。从步行、骑车到开车,买过无数次的菜。地方不同,路线不同,菜却大体相同。一清早总是在人来人往中穿梭。那种匆忙赶路,重复来回,东张西望的神态,总给人一种酸涩甜辣交杂下的使命担当与生活负荷的无奈。生活嘛?总得如此,大多人也或如此。
后来总觉得这买菜的活是越来越难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吃的“调门”也升高了,再没有了当年那种如饥似渴的感受了,胃口是一天比一天“难侍候”了。如昨天已吃过的今天不想吃了,有些未吃过的又不敢吃,有些好吃的怕吃不好,有些吃好的又觉不好吃等等。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有些菜中有没有“附加”的“不祥物”?施农药的、涂掺其他有害物的、转基因的、激素的等等,甚至有时还会受“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蒙骗,更加重了买菜的难度。
生活积累了人的经验,也助长了人的娇气。比如我对内人买一瓶酱油也要三番五次察看是否注有“非转基因”字样总觉得是多此一举,我说发明转基因也是发展,没关系的。但她却说“如果没关系,那为什么在很多食品商标上注明‘非转基因’呢?”我无言以对。类似现象还有不少,但最后总是我被驳得词穷理屈。
买菜当然要选择,这是购买者的权利与义务。有些“定理”大多人或基本认同,如丝瓜要选嫩,冬瓜要选老;猪肉要选瘦,螃蟹要选肥等等。而我对有些“名菜”一般就不买,如“横行霸道”的蝤蠓不买、“滑里滑头”的河鳗不买、“张牙舞爪”的龙虾不买。这些都没关系,最难的还是买青菜,这可是要经常吃的呀?但我曾“遵嘱”:买青菜时要注意“两不”:一是菜叶上有洞孔的不买,那是有虫吃过的;二是菜叶上全没洞孔的也不买,那肯定是施了农药的。但在菜场内是很难找到“两全其美”的青菜呀?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据“两不”精神,有时候我只得随机应变,青菜买来后,一路走一路把有洞孔的叶子给撕掉。到家时我就说这菜既没被虫吃过,又没打农药的。但怎逃得过“高人慧眼”呢!人家一眼就揭穿我的“伎俩”,言外之意我大有“有意掩盖事实、企图对抗组织审查”的“欺骗与抵制行为”一样。而我则认为自己是正当的“防卫”,更不至于有“以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之嫌吧?
其实菜市场也是个小社会,包罗万象。卖菜的人各有千秋,如有固定摊位与临时摆摊的人、卖高档的与卖低档菜的人其“口气”与“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他(她)们的眼光与举止中就可以看出泾渭分明。会说“好话”的与不会说“好话”的人“派头”也不一样,会说“好话”的人自然“刀工更胜一筹”,而路边卖小菜的人大多较贴近现实,更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技能”与机会。
几年下来,在菜场中增加了不少见识。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买菜要注意“搭配”。包括荤与素、贵与便、粗与细、干与湿搭配,等等。有时我也会稍微细考一下,但往往一到菜场时竟忘了“搭配原则”,看到想买的就买了,其实生活中有时还是“走着瞧”轻松些。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过去的人想吃饱饭也不容易,哪有这般那般挑剔呢?现在的人生活好了要求也高了。过去一家人吃口多,现在一家人吃口少;过去钱少舍不得掏腰包,现在有钱了又不知吃什么好。这就是发展中的矛盾。
虽然社会发展很快,而吃的发展还是算慢的。有好多种菜在千百年前的人就是这么做,这么吃的。如水煮鱼、煮肉,鲜炒青菜,炒豆芽,清蒸螃蟹,青菜豆腐烫等等,与一千年前的人基本没什么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调料多了,加工的花样多了,人的口味要求不同罢了。
现在比过去确实是好多了。过去买菜要斤斤计较,现在基本用电子称显示多少是多少;过去是现金交易钱要进进出出还要找,现在大多人用手机微信和支付宝,一刷就好。不少人甚至只要在家中手机一点,就有送菜上门的,方便多了。这么好了有时还不满意,人心不足呀!
生活不容易,其实也简单。人生与烧菜也有一样的道理,有时最难的就是最平常的,而往往最平常的事也难以做好呀?我曾听一个美食家说过,他说“其实烧菜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事,就是‘放盐’。盐能调百味,多了会咸,少了会淡,‘正好’是最难做到的”。我觉得很有道理,生活中很多方面看是平常实际并不平常,看是有难度实际上也并非高不可攀,难就难在“恰到好处”。
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人对生活是有不同感悟的。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课:“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环境呀!这对一些长期居住在城市高楼内,天天到菜场买菜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求之难得的美好愿望呢?
而天天住在山上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