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家乡的水井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李立民

  初春一日午后,我在老家与一发小绕村闲步,途经后岸的水路口,见小榕树附近的一口水井仍在,内心顿时充满了一股莫名的感触,心想家乡自来水早已全覆盖,并且使用了二、三十年,而这口水井依然存在,并保持原貌,实属不易。

  水路口,是老家所在行政村的一个自然片区,缘于垟心地域排涝的出水口而冠名。排涝的水路,原先是一条狭窄的水沟,现拓宽为一条弯弯的小河;出水口上原系两条石板铺就的通道,现扩建为一座配有青石栏杆的桥梁。所谓的这口水井,即在桥梁附近,距离大河亦不过十余步。一度时间,它承担着水路口片区百来户人家的生一活饮用水。

  这口水井,几乎呈现为四方形,井面长度约有3.6米,宽度约有3米,井深也约有3米。水井四周砌石,高于地表约有0.7米,充当围墙,以防地表水的流进和人兽的跌入,而水井较长一侧留有缺口近1米,叠铺石阶,斜下井底,方便人们汲水。

  1962年上半年,平阳县一带副霍乱大流行,严重危及人们健康,引起了当地政府重视,从而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全民防治。兴修水井,注意饮水卫生,则是当时预防副霍乱病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我老家所在村的各片区也纷纷地选择井位,运来石头、石板和石沙等原材料,邀请来修井师傅,加上生产队社员出工出力,短时间内共筑起了四口新水井。位处水路口片区的这口水井,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当时村里还遗存着两口古井,而它却分别深藏于两座有点破旧的老宅院中。两座老宅院坐东朝西,水井即坐落于老宅东南角的围墙内。水井与宅院同一时期建造,估计大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据说,当初古井的选址,宅主人还非常慎重地邀请了风水先生勘定的,图个吉利。古井的规格与形状,与新建的水井大致相同。换句话表述,村内新建的水井,则是参考古井的规格与形状而修建起来的。

  这六口的新、旧水井在当时使用中,不时地撒入些食用石灰,从而净化水质,有效地解决了全村人口的生活饮用水问题。由于当时防治及时准确,一度流行的副霍乱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扑灭,从而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那时在我老家,河流清澈,人们还有喝生水解渴的习惯。特别是夏日,刚从田间干活归来的人,往往会从灶间拿起竹勺,在水缸里舀起一、两勺水,咕噜咕噜地喝起来,这是寻常人家寻常事。我也不例外,在外头感觉口渴难忍时,还会就近来到河畔,双手轻轻地拨开水面,从中捧起水就喝,顿时口润气爽,不亦乐乎?你也许意想不到,村里有水井的地方,水井一侧斜坡临水的石阶上,时常会看到有一只木瓢,这是有心人特地放置的,旨在方便人们前来提水或者喝水。

  颇有意思的是,每逢端午节的午时,水井边总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有来挑水的,有来提水的,不过往往一下子水井露底,没水可汲,因而总有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为此,有的人干脆在这天起了个早,五更前就来水井挑水,免得端午节家中缺水而尴尬。

  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来的水。这个习俗最早见于《礼记·月令》,说的是“五月五日,疏风清明,可以下水”。后来逐渐演变为在端午节正午从井里打水,认为这样的水能辟邪驱瘟,有神奇的功效。端午节午时,家乡人陆续地前来水井打水,自然打的是这种五时水。因此,当年人们乐而不疲。

  午时水,具有以下三种用途:一是饮用。可以用来煮粽子、煮鸡蛋和泡茶叶,甚至还可用它来酿黄酒。二是洗澡。传说五时水加入艾草烧汤,用以洗脸、洗澡,可以保佑人们平平安安;用午时水加上雄黄洗澡,当年入夏不会生痱子,外出不会被蛇咬。三是清扫。人们用午时水加了一些白酒和少许雄黄粉,来喷洒房间庭院,可以起到杀虫驱毒的作用。

  也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家乡大流行的副霍乱病扑灭一段时间以后,村里许多人家嫌水井汲水路途稍远,便各自从河流临近的水埠头挑水了,不过挑满水缸以后,都会从碗橱边取出一块明矾,在水缸内壁来回磨擦若干下,藉以净化水质,作为生活饮用水。挑水一般选择于清晨,特意避开了洗刷时间。

  况且新修建的水井,多数未经几年,就疏于管理了,导致污水大量内渗,很快地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从而废弃并无奈地填埋掉了。而古老的水井,由于人口的繁殖,农房的拓建,也就近填埋了其中的一口。如今,偌大的村庄仅存两口水井,均处于后岸,一口在老宅院内,一口在水路口。惟可惜,自从自来水流入了千家万户,村里的水井完全地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尽管它曾经有过璀璨的岁月和非凡的地位。

  在水路口的水井旁,我默默地伫立了许久许久。临别时,我沿着水井一侧下了石阶,在临水处蹲着俯视井底,惊喜地发现了几尾红鲤鱼,在平静的水中悠闲地游动。

  显然,这口井依然保持着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新的生命。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