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水神祭祀,代代相传“平水福”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平水神穴”小石头宫古址 丁宗镯/摄

“迎神”接福 林立谨/摄

  林立谨

  苍南县桥墩镇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做“平水福”在后隆村回、畲、汉三个民族中代代相传。“平水福”又称“平水爷福”,平水爷即后隆村平水祠主祀的“平水侯王”,是当地民众对水神周凯的尊称,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后隆村三个民族的村民便会自发组织起来祭祀水神,一是赞颂“平水侯王”治水救灾、开拓基业的功德;二是问卜新的一年农耕谋划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秉承传统寓意美好

  “平水福”民俗活动历来在平水祠举办,举办时间与方志记载祭祀水神周凯的时间一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嘉靖温州府志》记述:“周公庙……祀晋周凯……岁二月朔致祭”,“朔”即每月初一。其他时期的温州府县两级方志,均有同样的记述。至于选择农历二月初一为祭祀日,或为周凯出生的日子。依民间习俗,祭祀圣贤的日子,一般选择圣贤生日或者忌日。周凯殉难于秋季台风,可排除二月初一为忌日。后隆村民自祖辈以来,都认定二月初一是给“平水侯王庆诞”,给自己祈福的日子。据说后隆村民的祖先算准每月初一这天,东海潮汐涨至后隆村平水溪口是巳时二刻,也就是上午9点半,他们便选择潮水涨到之前开始祭祀仪式,寓意“镇潮”。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古温州地区从临海郡析出,置永嘉郡,传说郭璞筑郡城时,为布好郡城风水格局,保护百姓安宁,将建在“西郊”的平水祠迁到“西洋”,便是期待借“水神”周凯之威“镇潮”。温州、海宁等地都有“周凯射潮”的神话故事。海宁一带传说周凯曾经在该地做过钱塘江“塘官”,修筑、守护钱塘江海塘,死后成为“潮神”。清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在盐官敕造海神庙,周凯祠像在东侧“潮神殿”首席配祀。

  世代在平水祠担任祭司的许其密先生告诉笔者,“平水福”仪式共做“五出”(意为五个流程):

  第一出“发符”请福。祭司发帖,请符使传递,向主祀的平水侯王和从祀的本祠其他神祇,以及本地各庙神祇发出邀请。

  第二出“迎神”接福。祭司念诵各路神祇名号,邀请莅临的神祇就座。

  第三出“献祭”谢福。祭司吟唱平水侯王祭文、三官经文,献上祭品。

  第四出“问卜”祈福。祭司“掷圣杯”问卜新年农耕谋划,祈求丰收。

  第五出“送神”吃福。祭司念诵祷词,恭送各路神祇回府安座,村民再把献祭的供品做成菜肴一起分食,称“吃平水福宴”。

  这其中,第三出和第四出是祭祀活动的重头戏。

  后隆村地处古平水东南区域,地势低洼,周边山洪与南港潮水在此交汇,田垟虽然广阔,但极易招致水旱灾害。三个民族的村民,最早迁入后隆的有回族丁姓,明天顺年间迁入;畲族雷姓,明万历年间迁入;汉族许姓,清顺治年间迁入。他们在古平水区域耕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番薯、大麦、甘蔗、烟叶。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后隆村民靠“问卜”来谋划一年的耕种,靠“祈福”来“保佑”一年丰收。村民分别把农作物收成预设为10分,问卜提示收成低于5分的,则在这一年放弃播种这一作物。第二年祭祀日,村民会把前一年收获的庄稼、养的家畜家禽,拿出一些献祭给神灵,表示感恩。献祭时,祭坛按上、中、下设三界桌,上界桌献祭“五果”;中界桌献祭“五谷”;下界桌献祭“五牲”,随着历史的变迁,祭品也跟随变化。

  当然,对于古代官府公祭来说,祭品肯定要丰盛的多,《光绪永嘉县志》记载“祭礼银”预算案,其中祭祀水神周凯为每年用“银二十二两一钱二分”,但后隆在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一套自己的筹办祭品的惯例。

  据《丁氏回族宗谱》记载,明宣德(1246—1435)初年,丁氏第七世祖先丁圁和其父亲丁信由泉州府晋邑陈埭,经赤岸来桥墩,“访师馆于周家,次年父皈,周氏以公年少明敏,留赘为婿”,婚后生五子,长子、三子、四子于天顺年间(1457-1464),搬到后隆居住。丁氏后裔丁宗瞒老人介绍说,他们祖先来至古平水地界时,后隆山石壁脚有一座小石头宫,传说小石头宫是“风水穴位”,地下埋着“平水侯王周公”,他们祖先每到初一、十五,都会前去上香祈福;每年二月初一“平水侯王”寿诞,他们祖先会带供品前去祭祀,求保平安。后来畲族雷姓、汉族许姓陆续搬来和他们一起居住,和丁姓村民一起祈福祭祀。

  丁宗瞒老人说,到了清光绪丁亥年(1887),第二十二世后裔丁学动17岁,一日突然扶乩吟唱:“深山阒兮曲径幽,古陵崩兮旧路休,俟千载兮谁修葺,招吾灵兮从此留”,自称“平水侯王”附体,说自己古墓塌陷,村民如果不给他修墓、修庙,他就要离开这里了。“平水侯王”在村民心中俨然就是保护神,怎么能让保护神离开。村民虽然贫穷,无力承担太多,但一方面跟随丁学动上山,挖开传说中的“风水穴位”,挖到“遗骸”后,捧一鞠放入“金瓶”抬下山,葬入丁学动家新修的坟墓左首圹尊位,丁学动还遵循乡俗,拜“平水侯王”为“契父”,披麻戴孝;另一方面上山伐木,在半山腰村民丁学箩捐献的一块山地上建起一座祠庙,即今平水祠,丁学动做了第一代庙祝,组织主持每年二月初一“庆诞祈福”活动。后因白蚁啃食,平水祠于清光绪壬寅年(1902)重建,现代因高速公路建设再次拆建。

  家住后隆的原苍南县政协主席雷必贵先生向笔者介绍,光绪壬寅年,村民丁学箩再次捐献坑边半亩农田作为“福田”。参与建设的三族村民,由庙祝牵头组成“福会”,通过“掷圣杯”确定下一年的“福头”,没掷中的为“福脚”。“福田”便交由“福头”耕种,其收成变卖钱银用于做“平水福”的开销,包括聘请祭司和置办除了村民献祭的物品之外的其他祭品。开销钱银不够用的,由“福头”出钱兜底,由于“福田”收成的不确定性,后来便由其他“福脚”约定捐资,不足部分由“福头”承担,这一集资筹办祭品的方式传承至今。而另一方面,部分“福会”成员互认“契亲”,形成该地三个民族的村民,比照家族辈分互相称呼、互跟人情的聚居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团结,平水祠由此成为该地三个民族活动议事的地方,“平水福”成为该地三个民族融合互助的精神纽带。

  溯源千年功能演变

  “平水福”民俗溯源可至西晋时期古温州地区的一场治水活动。在这场治水活动中,桥墩先民周凯作出重大贡献乃至牺牲生命。为纪念他的功绩,古温州官府立祠祭祀,开启了水神周凯祭祀文化的千年传承。从传承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功能变化。最初祭祀活动,只有朴素的纪念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神化。在封建王朝方面,赋予了祭祀活动政治功能;在古早民间方面,演变出求神祈福的功能。除此之外,在溯源和传承中,还能看到如前文所说的民族融合共进的影子。

  古温州平原地区尚未完全成陆,由于缺乏水利工程屏障,强潮侵蚀陆地,平原地区并不适合聚居发展。加之夏秋两季飓风海溢频发,灾害不断,民生维艰。直至西晋惠帝太熙至永康年间(290—300),桥墩先民周凯率众疏导永宁、安固、横阳古三江,排泄平原涝水;修筑海塘、陡闸,抵御和调节咸潮侵蚀;疏浚和开挖塘河,促进水运交通,终使古温州沿海平原成为人类宜居的地方。

  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周凯在抗台救灾中殉难。为纪念周凯平水拓土的功绩和以身平水的壮举,古温州官府取他家乡地名叫“平水”并立祠祭祀,这时的祭祀,应该仅有纪念功能。但二十三年后,郭璞筑郡城,迁平水祠迁到“西洋”,以镇江潮侵城,这时的祭祀,明显开始神化,有了祈福的意味。到了宋代,古温州地区向平水王祈福的活动,变得非常普遍。宋温州教授楼钥《攻媿集》收录一篇《平水王祷旱祝文》,可以看出隆兴年间(1163-1164)温州大旱,无论官府、民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到平水祠祈雨求保佑。宋名士王十朋在《家政集》中记载,其先祖自宋初从杭州钱塘迁至温州乐清,因受本土文化影响,家族形成除夕祭祖同时必祭“平水大王”的习惯,其文写到:“吾家自祖先以来,祀通平水大王及土地神。大父每于岁除之夕,设三位于厅事,立祖先之位于中,二神之位于左右,各榜其号于椅之上。拜祭必自祖先始,次及二神”,并载:“自始祖、高、曾以来相传不废”,可见当时对水神周凯的祭祀,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习俗。

  但对封建王朝来说,江山永固才是第一位,历代王朝对神祇的敕封是其稳固天下的一个手段,是政治的需要。天子通过敕封神祇来彰显帝王的权威,进而笼络民心。不过,历代对神祇的敕封也并不是泥沙俱下,不分加区别。唐宋明都有禁淫祀运动,列入祀典,方为“正神”。

  据明宋濂《温州横山仁济庙碑》记载,对水神周凯的敕封,始于唐代,追封为“平水显应王”。宝历年间(825—827)张又新到任温州刺史,曾吟诗:“祠像已加唐衮冕,乐工犹服晋衣冠”,描绘了当时祭祀水神周凯的盛况,也证明了唐代对周凯的封赐。但唐代对淫祀的禁止也是严厉的,清代学者郑教山撰《仁济庙》一文称:“考前唐垂拱四年(688),河南巡抚大使冬官侍郎狄仁杰,奏焚一千七百余祠,而(温州)平水祠不除,可见(周凯)惠利万民之心,同于禹王也”。

  历史进入宋元后,水神周凯祭祀文化发展到高峰,体现在祭祀的级别和封号。明宋濂《温州横山仁济庙》记述,“宋累加‘通天’‘护国’‘仁济’之号,从祀郊坛,兼赐‘仁济’以为庙额。元复加‘威惠’,进号‘太和冲圣帝’”。“郊坛”,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这段话记载了宋代将祭祀水神周凯纳入国家祀典,也记载了元代给予周凯的封号是“圣帝”,都是至高封赐。

  目前资料显示,两宋各有一次封赐,政治意味浓厚。有高校学者推测,北宋时期的封赐,得益于林灵素在徽宗前的推崇。南宋时期的封赐则是在蒙元破宋之年,《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德佑初,建庙于横山,赐额曰‘仁济’”,“德祐”是南宋恭帝年号,当时南宋王朝已经穷途末路,封赐或是举手之劳,但显然是笼络温州民心,不想放过任何一丝挽救国运的机会。

  明代禁淫祀更为严苛,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十月命中书省下文,要求各地官员“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把神灵生前具体的事实罗列出来并上报朝廷,经过礼部严格审查,方许列入祀典,由有关官员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接着的洪武三年(1370),颁布了“禁淫祠制”,只对生前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祭祀,其他都定为非法,以致流行于温州地区的神祇,只有极少数列入明初祀典,《四库全书·明会典》记载,温州仅有西晋周凯和北宋为保护温州城,抵御方腊军团而战死的徐震、张理,以及在那场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而后抗金而死的刘士英等四人。

  后隆村“平水福”民俗活动,源于西晋温州官府为纪念治水先贤周凯而举办的祭祀活动,以期“崇德报功以垂劝于方来”。经千年传承,演变形成后隆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其本意是借庆祝水神周凯寿诞来祈求福祉,体现农耕社会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但传承这样的民俗活动,却凝聚了后隆村回、畲、汉三个民族共识,推动了民族融合,契合古代周凯治水为华夏民族和百越民族在古温州地区融合共进,推动古温州地区历史进程的文化内涵。如今历史进入新时代,“平水福”民俗又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平水故地传承周凯“御灾捍患”美德,弘扬浙江精神和温州人精神的重要载体及文化活动。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