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藻溪“挑矾古道”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谢祖杯

  藻溪“挑矾古道”起点在藻溪,终点在矾山(福德湾)。

  明弘治十六年(1503)版《温州府志》载“亲仁乡燥溪”,此时“燥溪”作为地名已经出现,其实,她是藻溪水系总称被“借用”。

  “藻溪——燥溪”,她也和我国大江、大河一样,有总称,也有上、中、下游分段名称。藻溪水系上游由发源于高垟山的“东溪、西溪”两支流在丁步头村和蔗岙村结合部“合二为一”后,过汇源桥直逼石壁潭,然后90°转身过东山桥、泗洲桥、滩下矴步和水坝(现拆建欣华侨),再过公婆石脚现藻溪橡皮坝,到盛陶溪杨家汇出口止,这一段流水,早前就叫“燥溪”。藻溪下游,指自下山虎村杨家汇起,至流石水闸出水汇入横阳支江止。

  读成文于明成化己亥年(1479)的《梅江默庵陈公墓表》:“均,宋太中大夫,徙亲仁乡,因名其地曰西陈(西程)。暨岁,徙居港下。曾王父(曾祖父)仁,王父(祖父)碧,复分居梅江,遂世其业。”默庵之子“锦,字文景,建义塾,置赡田,以训乡族子弟。”

  明、清时期,平阳县亲仁乡二十八都有:港边、西陈(今西程)、盛陶。民国时期,平阳县灵溪区亲仁乡二十八都有:港边、西陈、盛陶、蕉浦岭、渡龙、宕顶、埭头、屿兜、叶家阳。从《温州府志》“陈公墨庵墓表”所载不难看出,藻溪下游自杨家汇起,到流石水闸出水止,这段江水就叫“梅江”。藻溪中游右分支流“注江”,左支流“盛陶溪”,不赘述。藻溪——燥溪,其上游东、西俩支流、中游燥溪、中游右分支“注江”和左支流“盛陶溪”,以及下游“梅江”,她们的流域范围几乎涵盖了藻溪全境所有村庄,然后才洒脱的融入东海,而且,东海潮水还能过“注江”逆流而上,达到二十七都魁桥村百丈头埠头,过“梅江”达到二十八都滩下埠头。燥溪本是丘陵地区冲积小平原,早年的“燥溪”放任自流入东海。它“小雨小满,大雨成灾”“溪水易涨易退,一退见底,溪床不见水草生”,出现“今日有水流,明日莫水洗菜头”的尴尬局面。坊间还流传“今日有水洗菜头,明日无水流”这样的民间传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藻溪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藻溪水上、中、下游,流域左、右两岸,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可供人种植粮食作物果腹。史载,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勤劳的先民已经引种“耐旱占城稻”旱地种植成功,稻谷年亩产达到“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后来,变旱地种植稻谷为水田“间作”,年分夏、秋两季,稻谷年亩产可达到“秋三(石)晚六(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闽人试种蕃薯成功,蕃薯作为粮食作物,亦传入境内开始种植。藻溪,渐渐地成为一个适宜人居的理想选址,于是,大量的闽南人迁入藻溪,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元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国分裂为南北朝,相互攻伐不已,其溃兵败将亡命海岛,与武士、浪人、冒险商人相勾结成恶势力称“倭寇”。中国境内一些窝主、海盗、奸商、流氓与倭寇狼狈为奸,杀人越货,尤其闽南沿海先民深受其害,纷纷外逃,大量迁徙进入我境。

  二、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合兵谋反,清政府派兵入闽镇压,战事惨烈。福建各姓先辈为避战乱,纷纷迁入苍南各地。

  三、清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小王朝,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令“迁界”,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时,沿海一带内迁10里,插木为界,房屋焚弃,致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明末清初,全国土地抛荒十分严重,曾大规模地推行“官荒放垦”,将无主的山岭、荒地、滩地招民垦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对于贫穷无力者,由政府贷予耕牛、农具、种籽等银两。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康熙时期,平阳县数任知县下令招垦,闽南等地村民纷纷前来定居。康熙九年下令“展界”,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

  清乾隆版(1760)《平阳县志》载“县南八十里,燥溪有市”。其实,彼时此地所谓“燥溪市”,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个“农贸小市场”而已,周边乡亲上午肩挑手挈自家产的鲜活农产品去燥溪“赶集”上市,中午“散市”各自回家。“燥溪有市”,这个“市”就是指现在的“兴康居”横江以东、矴步头桥以西、藻溪南岸、九堡小溪以北的藻溪老街道和现在建光村的辖地。

  “市”必须要有营商的人,最早融入“藻溪市”发展的“藻溪十三内”,就有大厝内、春和内、旗杆内、春生内、黄厝内等五个内分布在现在的建光村,而且现在的建光村彼时还没有村名。解放初期,藻溪南岸街居命名为“联世村”,藻溪北岸民居为“联界村”。一直到了1950年代农业合作化期间,联界村成立藻溪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来,“互助组”又先后成立“新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新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后来,联合联世村“联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丁步头村“友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岙村“建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建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本村陈绍印担任建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长。此后,“建光”便成为村名被社会所接受。

  传说很早以前,四川难民秦福发现明矾能浊水澄清。民国版(1925)《平阳县志》载,明洪武八年(1375)明矾石已开采炼矾。清乾隆九年(1744)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苏州商人在矾山建起第一座矾窑炼矾,日产明矾9担。至清末,明矾最高年产量达1.7万吨。据统计,民国5年至民国37年(1916—1948),矾山共生产明矾47.40万吨。当年社会上纺织、印染、造纸、自来水等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明矾,少有化学替代品替换明矾。外面世界的需要,造就了“世界矾都”。

  民国29年(1940),浙江省建设厅受国民政府中央经济部资源管理委员会委托,设立浙江省明矾管理处,统筹矾山明矾的采、炼、运、销。在温州设立办事处,在矾山、赤溪、南宋、藻溪设立工作站。当年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明矾就是依靠大量的人力肩挑外运,运输通道有:矾山→赤溪中墩、矾山→马站霞关、矾山→福建前岐,装大货船出海。矾山→燥溪中转,先要在藻溪矾馆包装,再候海潮船运到宜山方岩下,过渡转运到鳌江码头,最后装大货船出海,抵达通商城市。时,矾商看好的明矾最佳外运线路就是矾山→藻溪→鳌江这一条,这是因为:

  当年,鳌江已经是浙南、闽北发展最好最成熟的商贸物资集散地,明矾若在藻溪中转鳌江走海路,用大货船北上可抵达温州、宁波、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南下到达福州、厦门、广州。此其一。

  第二,劳力资源丰富。藻溪境内及灵溪、宜山、钱库靠近藻溪各村,有非常充裕的劳力资源,另三条路线无法比拟。一个男丁正劳力从藻溪出发到矾山挑矾,途经九堡、将军脚和潘庄(现俩村合并为银湖村)、吴家园和险口(该俩村现为吴家园水库湖区,行人可在水库内坝脚坐船到三条溪,现有乡亲在水库溢洪道上边山坡距水库最高水位线2米左右,顺山坡走势线开辟新步行道链接现银湖村,再现“藻溪挑矾古道”风采,行人在新开辟的这段“挑矾古道”上还可以近距离、尽情享受沿途旖旎山光水色)、洞桥,到三条溪上柯岭……从藻溪到矾山一天一个来回,有力气的一担可挑一百六七十斤明矾,到藻溪矾馆放下扁担真金白银现笃笃,回家马上就可以贴补家用,解燃眉之急,有能力凭汗水挣钱养家糊口何乐而不为。因此,除了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每天至少有上百人去矾山挑矾。

  第三,中转方便。东海涨潮,潮水通过“注江”赶到魁桥村廿七埠头、通过“梅江”到藻溪滩下廿八埠头。明矾首先在矾馆内按规格包装,再算准潮候搬运到埠头,装上木船运至宜山方岩下,然后过驳鳌江转海路,抵达各通商口岸。

  随着“世界矾都”的崛起,造就了“藻溪挑矾古道”,促使“燥溪市”不断发展、壮大。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