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陈秀丽
探访开平碉楼,纯属意外,广东台山市的友人说:你们来广东一定要去侨乡看看碉楼,必有不一样的收获。一听“碉楼”,我便来了兴致,甚是好奇,“碉楼”,顾名思义碉堡一样的楼,长什么样的呢?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慕名前往。
自力村碉楼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坐落在岭南大地一片开阔的平原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村民才一百多人,侨胞就有两百多人。从江门台山市区出发,到自力村车程四十多公里,路况甚好,出市区后便处处是乡野,视线明亮开阔。虽是冬季,但岭南的天空甚是温暖,一片湛蓝。进村前,目之所及尽是大片的稻田、原野,还有各种花丛点缀,似是给这个即将在我眼前展现的著名侨乡做一个深刻的铺垫:风光旖旎、生活优渥!从售票处到村口的一段小路上,又是两旁花草萋,一路池光闪。我的脑子里瞬间跳出几个字——风水宝地。
自力村的十五栋碉楼错落有致地矗立在一片广阔的稻田池塘草地间。稻谷已被收割,只剩黄灿灿的一片稻茬。一个个浅浅的小池塘像透亮的钻石点缀着这个小村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池塘边花儿娇妍、青草萋萋,更添姿色。村口的正对面就是一个清澈的池塘,有村民老伯正用锄头在池塘边翻地松土,翻出阵阵田园风味来。池塘右前方便是著名的“铭石楼”,有最美碉楼之称,是唯一一座可进楼观赏的楼,也是让子弹飞取景地:黄老爷的宅邸。村里皆为方姓人家,楼主方润文,19世纪末便远赴美国打工,1925年归国斥巨资建造碉楼,为纪念其曾是石匠的父亲,起名“铭石楼”。占地六百多平米,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进了小院子的门,左边五层高、约三间屋子宽的主楼成四方直筒型宏伟耸立。墙面很平滑,只是经百年的岁月涤荡,掩饰不住一道道似墨非墨的沧桑。四周古树掩映,树影婆娑,光影斑驳,有一种超脱时空的意境。楼层功能分明:一楼为会客厅,二楼为厨房、书房……五楼以上较为精致,朝东南有一半面积是爱奥尼克柱连廊,古希腊风格,连廊两侧是外突的圆形小阳台,台中间带有射击孔。楼顶是个大平台,砖红色地砖,四边由罗马柱石栏杆围护,大平台中间是一个爱奥尼克柱琉璃顶六角凉亭,虽已沧桑斑驳,但依然别致风雅。主楼前的附楼是一座青砖一层平顶房,房顶平台也是由罗马柱石栏杆围护,为大厨房、生产工具用房。门窗均有钢条钢板双重加护,窗顶沿均有曲线雕塑山花装饰。楼里完整保留着主人的生活设施、日常用品和生产用具,古色古香。既有传统的中式家具,又有欧美的洋家具和电器:红木边框大理石餐桌、金丝楠木象牙雕花床、花梨木梳妆台、美国的座钟、意大利的留声机……处处可窥曾经的富奢。
走出铭石楼,眼前又是一个小池塘,池塘边花枝成荫。一条身段曼妙、线条优美的小石径弯弯绕延,把一座座散落在稻田草地间的碉楼紧密相连。小石径两旁不是池塘就是稻田和草地。十多座碉楼各具特色,造型美观,富有内涵和思想。每一座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花丛蓬勃、草坪萋萋、树藤繁茂,虽无人居住,却不失生机。院子里“洋”装扮“洋”气质和院子外的稻田、池塘,构成一片中西合璧、甚为独特的田园城堡诗意空间,花妍草翠,稻茬金黄,池光粼粼,是田园诗,也是彩墨画。时间与空间的经纬在这里纵横交织,我竟忘了自己身处何时何地,清朝还是民国?岭南还是欧美?
据史书记载,碉楼最早出现在明朝,最初是为了防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后,开平一带便不太平。1855年始,随着客家人的不断迁入,开平本土人与客家人的恩怨不断,愈加混乱。那时正遇北美大开发,造铁路、挖矿等需要招募大量劳工,那些正忍受着动荡不安与困苦的开平人,干脆背井离乡,怀揣着淘金梦在太平洋的风浪中颠簸了两个多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和侨乡的历史。他们远离亲人,日夜劳作,把挣来的美金汇到家乡给亲人。那时的开平,原本就动荡不安,财富多了自然更招匪徒。偷盗、抢劫、甚至入侵家园,令人苦不堪言。20世纪初,华侨们为了家眷和财产的安全,便大兴碉楼建造,越造越宏伟、越坚固,既为了防御,也为了光宗耀祖。因有海外的开阔视野和眼界,设计思路自然也不同,中西合璧,既有西方的美学,又有中式传统的内涵。屋檐窗沿颇有艺术性,有中国的雕花和当地特色的嵌瓷,也有洋画雕塑。尤其楼身的上部分,爱奥立克柱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混搭,圆顶的,尖头的,塔型的,各显特色。有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等不同时期的多种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美感。
碉楼不仅是为了舒适和美观,更是防御需要,故不但形体精美、风格独特,防御功能更是强大,坚不可摧。钢铁水泥瓷砖等材料都是从国外运输回来,质量甚好,百年不朽。楼高一般有五六层,楼顶为大平台和塔亭,作为观望台,配有探照灯,阳台带射击孔。楼体呈直筒状,石灰墙面很光滑,让匪贼无法“攀登”。低层楼梯折拐处设有逃生窗,配有吊绳。窗户很小,皆为狭窄的长方形,开窗面积小也许是为了减少受侵犯的接触面。由钢条和钢板加护的门窗,能抵挡子弹射击。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现有1800多座,除了自力村,还有马降龙古村落和立园等地。于2007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勤劳智慧的华侨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取己所需,自成一体,成为一种集防御、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风格。改变了中国秦砖汉瓦的建筑历史。是中国华侨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在那个动荡慌乱的年代,碉楼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保护了开平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是当年华人华侨勤俭勤勉、努力拼搏、不畏匪暴、建设并保卫家乡的有力见证。它的历史使命早已完成,但它的精神力量永存!
从自力村出来,一路上还能看到不少碉楼,保护完好,只是零零散散的就不作为景点“圈护”了。当地政府有个良好的传承:扩新不拆旧。一方之地,有景观、有故事、有人文、有温度,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