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山野一日游
叶无忧
往前是两条分岔小径,一条上梁,荒得很,一条下坡,幽得很。可是有路就有人烟啊,即便路淡得像雪泥鸿爪。
肯定不能向上。子曰这样说,山脚的村子都没人了,山上只能住野猪了。
有道理啊。可是我嘴里说,那可不一定,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一对父子赌气似的往上爬。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不对不对,哈,没有蜀道那么严重。应该是一上一上又一上,一直上到高山上。也不对……子曰一个人自言自语地往前走,我却发现路确实越来越淡了,好在淡到不能淡的地方便是尽头。恍兮惚兮,没有路的地方是一块大扁石,竟然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上面也有一块盖住,简直能铺天盖地嘛!
子曰惊呼起来,像个蚌啊,鹬蚌相争的蚌。
蚌的中间不是珍珠,是一个小庙。庙前也有一副对联,颜体,刻在石柱子上:
观天象
念佛经
这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对联,子曰显然也见到了,问三个字可叫对联吗?我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啊,一个字两个字也行。子曰撇撇嘴,低头去捉晒在大扁石上的影子。
我观察着石柱子,像个男根嘛。子曰却说这是遗落凡间的金箍棒。
父亲,像假的。
怎么说?
我的意思是你不要写出来。
为什么?
写出来读者会认为这是假的。
哦,那叫虚构,不叫假的。
子曰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也是假的。
我说,对佛家来说,一切本就虚幻。
子曰说,就当是它的横幅:假的。
我一惊,抚掌曰:妙极。呵呵,果然是上天的杜撰(实际上,有一个横幅:虚妄)。
小庙里供的是什么菩萨?面目威严,甚至有些狰狞,我不能对菩萨进行过多的描写,只希望能有一个僧人给我解说一下。
阿弥陀佛。佛像后转出一个僧人,须发皆白。
对,老僧的头发已有寸长,也不见戒疤。
假的。这个和尚不像。
什么才叫像?像少林寺电影里的方丈那样才像吗?
差不多吧。
我说,儿子啊,你是电影看多了,再说,这和尚僧人的叫法也是有区别的,不可乱称呼。
子曰问,有何不同?
我说,以后告诉你。
阿弥陀佛。老僧告诉我们,受戒时燃戒疤是舍身供养或断除我执,相传始于元世祖,普通僧尼可具三个六个九个,比丘或比丘尼才能燃十二个,燃香于顶,意为终身之誓。这是汉地僧人才有的戒律。
阿弥陀佛。一声稚气的佛号响起,原来老僧身后还藏着一个小沙弥。
我看着子曰笑,子曰瞪眼,笑什么?我不说。
说说嘛。
哎,大人真烦。子曰念了,从前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个庙……够了吧?
子曰确实在这次“象行”中长大了,也许这十年我们都在“象行”抑或“修行”?
老僧请我吃斋饭,子曰却缠着小沙弥玩捉影子,一捉二捉捉到天上去了。
地上有个庙。
天上有块石。
斋饭确实素淡,老僧种的白菜,小沙弥说,我浇的水。
好。
还是老僧种的豆子,小沙弥又说,我摘的。
好。
确实没有荤,只有小僧的眼里有一对珍珠。
老僧还告诉我,这个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据说是唐代或者宋代的一个行脚僧人,来到这里后,就走不动,圆寂了,他的徒弟就把他的法身供在这里。
我说,大和尚就是神僧转世嘛。
老僧抖着白胡子笑了,一个俗人而已。
不是俗人,是素人。
阿弥陀佛。
我在想,若干年后,这个眼里有着一对珍珠的小沙弥也会再收一个徒弟吗?
父亲,其实我们应该捐点钱。
已经捐了,不过要说香油钱。
还不是钱?子曰说,其实祖母做礼拜的时候也捐钱。
我说,那叫奉献。
暮色四合,我们得走了,庙太小,没有住的地方。临走时,子曰拉住小沙弥耳语,不知说些啥,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珍贵的场景,也许是一生唯一。
这一天,我拍下了两张极好的照片。哦,是两张仪式感极强的照片。
他们是一对父子吗?
当然不是,他们是师徒。
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那么小的一个孩子,竟然就出家了。
你们都聊些什么?
子曰的语气顿时沉重起来,我会想他的,我以后一定还会再来。
好。我说,带着你们的合照来。
父亲,这就是出家吗?
是的,出家就是离开家,进行清修。
我们也是出家。子曰朝“荒得很”的梁子上瞄,父亲,我也想有这样的一个庙。顿一顿又说,然后让妈妈也一起来。
我哈哈大笑,让你妈也来,这还叫出家吗?
说说笑笑下山去,一回头,见到一块秃石后面冒出了一个小光头,我仿佛看到了他眼里的那一对珍珠,晶亮晶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