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源自中国的产业,在海外落地生根” ——记新西兰华人企业家杨仿仿
杨仿仿,1974年生,祖籍江南宜山张家堡。14岁移民国外,30岁走遍五大洲近50个国家。处女作《美国的月亮》,这本书被香港媒体评为初到美国的必读之书,另有《食殇》等作品。被称为“世界浪子”。
林乔蔡榆
开年,新西兰主流老牌杂志North&South封面主题为《在新西兰制造》,以“改变我们饮食方式的创新者,奋斗者以及坚持者的代表人物”为主题,采访了当地华人杨仿仿一家。他们创办的尚膳(GoodChowNZ)也是唯一入榜的华人企业。此外,另一家本地老牌杂志Metro针对市面上畅销的酱油做测试,“尚膳生抽皇”与多个百年老牌酱油同台竞争,脱颖而出,名列多大品牌之前。
这里的杨仿仿,来自书香世家,他的爷爷杨悌先生,是清末国人中第一批留学日本的“海龟”。出生于温州的七零后杨仿仿,二十岁那年出版了散文集《美国的月亮》《窗外是黑海》及《食殇》等著作。他的传奇人生,远非常人所能企及——
他十四岁时离开中国,涉足全球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有过三次移民的人生经历;
他少小离乡但不忘本,广东话上海话闽南话瓯语英语俄语泰语印尼语随口即来;
他曾深受毒食品之害,劫后余生落户澳洲操持祖传酱业并创办尚膳……
名角林遭遇“福寿螺”恶梦出版《食殇》一书立 演星璀璨
都说“民以食为天”。但频繁的食品安全事件,却让人们陷入了“食”面埋伏。杨仿仿的人生的历中,便有过一段与此相关的苦痛回忆。
2006年7月6日,在北京生活的杨仿仿,买菜途中,突然感到身体频繁的剧烈抽搐,剧痛蔓延至整个右半身……
突如其来的怪病,让此后的他,辗转于北京、广州等地各大医院就医,先后被诊断为中暑、神经痛、脱髓鞘病变等病,还一度被怀疑得了艾滋病!
在北京求医过程中,杨仿仿知道的,只是部分病友,重症患的则出现意识丧失、剧烈头痛、面部神经麻痹、轻微智力障碍等,个别病人脑实质损害。
相比他们,杨仿仿的病状表现在脊髓,类似的患者较少。虽然没有出现诸如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也不至于半身不遂,但无法摆脱的半身刺痛感,还是让杨仿仿几乎生无所恋。这时的杨仿仿,并不知道,他的得病,源于一起严重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
2006年6月,因为无法确诊病因,杨仿仿一家回到了广州寻医。也就是这时候,杨仿仿的父亲从网络上得知,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
北京通报的福寿螺致病信息,才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这起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的受害者之一。
同年12月,杨仿仿将此前就餐过的涉事餐厅“蜀国演义”诉至朝阳法院。此案成为对该事件追责的第一案,而他成为索赔第一人。
经历“福寿螺”事件之后,他深感医疗知识和食品安全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在一群朋友的协助下创办大医网,并誓言揭露食品安全隐患。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食殇》一书并出版。从那时起,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一直萦绕他的心头。
重操祖传酿造技术“头抽”叫响新西兰市场
2014年,杨仿仿携全家从美丽的岛国斐济再度移民到新西兰。环境优美的新西兰,让他萌生在此永居的念头,并决定在此打拼事业。从此也少一个世界级“浪子”——此前,杨仿仿有过三次移民的经历。
在岳父左林扬先生和岳母左陈玉琴女士的支持下,一家人创立“纽国尚膳(GoodChowNZ)”,专心经营安心食材。两年后,公司交由杨仿仿经营。如何在纽西兰的商业环境中获得生存,且能可持续性发展,成了杨仿仿思考的首要问题。
杨仿仿的母亲来自温州当地驰名酱园世家,外公家族经营的“詹乾春酱园”,其产品远销海外。早在抗战胜利初期,杨仿仿外公詹玉麟先生制作的头抽“玉麟油”以及“詹乾春酱园”就已经名扬海峡两岸。虽然已经在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收归国有,但外公外婆做人做事的家风并没有断裂。祖祖辈辈流下来的一句话就是“用心做酱园,凭良心做事情”。
笑称自己是第四代“打酱油的”杨仿仿,决定重操祖业。为了将中国传统的酿造技艺引入新西兰,杨仿仿不惜成本,将外公酱园里的老酱缸一口一口运到新西兰。他认为,中国的缸,代表着绝对纯粹的中国传统形象,代表传统中式的古法酿制的酱油。后来,还做起了中式火腿这个项目。为了这些,尚膳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
鉴于市场上的酱油质量良莠不齐,且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如何分辨优劣,他回到老酱园虚心请教,学习传统酿造工艺。他总结一点:良心酱油无非就是用好料和时间够,而不是偷工减料,不是急功近利。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天马行空还需脚踏实地。
就是他这个自称“绝对劳碌命和强迫症”的年轻人,第一次把尚膳“头道酱油”概念带到西方消费市场并大力推广。
他说,第一道提炼出来的豉油就是头抽,味道最为香醇浓郁,也由于每一瓮发酵的豉油,只能一次提炼头抽的机会,所以价钱昂贵,为中式料理的珍品。其次,头抽有先拔头筹之意,也为祝褔礼物之一。
面对众多经营百年以上的中日调料品牌大咖,尚膳品牌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得到诸多新西兰本地人的青睐和支持,杨仿仿笑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的味蕾是能分辨好坏的。”
在杨仿仿看来,“我们比欧洲人晚来了一百多年,且人家带着举国的科技、文化、经济优势,我们中国人大多是个体移民,没有带来我们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加入欧洲殖民者早期对资源的跑马圈地,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我们要做什么。”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源自中国的产业,在海外落地生根”,打造一条让产品从源头直通消费者的产业链。
中国黄豆种到新西兰实现源生物种再延续
有感于包括原生大豆品种在内的多个农产品国内的凋零,杨仿仿极度希望在新西兰这个世外桃源种植和保留源自中国的黄豆。
他集结一帮志同道合的华人股东,成立新西兰豆业公司。在外公酱园创办100周年之际,买下了位于Gisborne一块7公顷的土地,开始了豆农的生活。
Gisborne是新西兰东海岸的一个海滨城市,也是全世界第一缕阳光照射的城市,也是故乡温州市的姐妹城市。杨仿仿觉得,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
虽然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新西兰相当成熟,收割却是一个极度让人操心的过程。一般来说,黄豆的秸秆慢慢变黄的这个阶段,收割比较好,因为黄豆果实还包在黄豆荚里,不容易掉落出来造成浪费。
一番的心血与付出,当试验田把100公斤豆种带来1000公斤收成的那一刻,他难掩喜悦之情。他说自己曾用日记记录了种豆过程和自己每天的心情。
“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国家走进千万家。”这是杨仿仿的信念!从源头开始,能够让源自中国的大豆在海外落地生根,建立由华人自主经营的整体产业链,他似乎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这个事业也是杨仿仿未来10年要做的事。虽然受新冠疫情的缘故,他在纽西兰酿造酱油的进度一直被延缓,杨仿仿说:“好东西是值得期待的。我们预计2022年能够出第一批本地酿造的酱油。”
海外华人圈里首创中式火腿
移民海外的华人,对儿时食物的迷恋,是最直接的乡愁,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依赖。也是大家的共性。
在海外,嘴馋的吃货们总能想办法制作家乡的美食,但唯独中式火腿成为奢望。由于工艺繁琐,让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于是在深知金华火腿工艺的父亲带领下,曾随老爷子研究正宗中式火腿的制作。
在仔细调查了新西兰相关畜牧业的法规之后,杨仿仿决定在纽西兰制作火腿,一是为了解馋,第二他知道中式火腿的鲜美是其他火腿不能媲美的。
中式火腿,大家较为熟悉的,有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如皋火腿等,也有近年来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节目而广为人知的诺邓火腿。而港台区域,则是中国大陆除江浙与云南之外,最懂火腿的地区,由此也是重要的目标市场。
说起火腿的制作,杨仿仿始终注重猪腿的精选。许多华人来到新西兰,对这里的新西兰猪肉,总是嫌弃那股骚味。为了避开这个问题,杨仿仿遍寻了南北各地,最终锁定饲养无骚本地走地猪的农场,作为货源地。
新西兰北岛的霍克斯湾城市内皮尔,气候宜人。因尚膳起源于此,尚膳的火腿便定点于此生产制作,亦以“霍克斯湾火腿”命名。
2020年,央视四套曾播出对杨仿仿以及海外火腿工厂的采访。这也使得这支海外“唯一”中式火腿有了某种形式的“官方认可”。而在海外华人圈,制作中式火腿的,杨仿仿绝对是第一人,目前也是唯一。
更多懂行的火腿老饕们更是预定了十八月龄、三年龄的陈年老腿,这些人更是笑称,国内上好火腿,一条动辄上万人民币,在这里只需要几百纽币,买尚膳火腿比买房地产还要保值。
品尝过尚膳火腿的顾客曾留言:“谢谢尚膳,让我们在新西兰吃到心心念念的正宗中式火腿。”
结语
回顾创业路,杨仿仿觉得,这些产品以及品牌,已为本地主流社会认可,而不只局限在华人小圈子里。越来越多的“尚膳厨娘”,主动自发地与亲友分享尚膳的理念,客户对于口碑的宣传带来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局面,让杨仿仿感恩之外,也更坚定做好尚膳的决心。
回归自身,“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杨仿仿常常问自己。
看到家中至今保留着的外公一杆百年老秤及铜皮上所刻“詹乾春”三个字,杨仿仿说,这是外公家族以姓氏立身社会的印记,也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讲公平、凭良心。“我来自温州,宋代永嘉学派是温州史上最有名气的学派,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对眼下的我来说,做事,求经世之功利;做人,行济世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