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文化  -> 正文文化

耕读文化的拓荒牛 一一记苍南县耕读民俗馆馆长林高月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文/方耀星  

  让孩童们感知耕读文化,让青年人感受耕读文化,让中年人感悟耕读文化,让老年人感怀耕读文化。"我是农民的儿子,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我非常热爱和敬畏农耕民俗文化。"二十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进过千家万户,讲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收集了上万件农耕民俗物品,也终于如愿以偿的办起了浙南闽北大规模的苍南县耕读民俗馆。正值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大好时节,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灵溪镇凤池社区龙泉村的山边显得特别清新静美,看着眼前的田野上有三三两两的农民正赶上春耕备耕的好时光,在田园里辛勤劳作。而门前挂上的民俗馆新招牌还似乎散发着淡淡的墨油味,六十开外的馆长林高月满面春风,心情特别灿烂,笑着聊开他和耕读民俗文化的前世今生与不解之缘。

  收藏之路始于"草鞋"

  从县城出发,向北沿着凤池山边公路逶迤而行,驱车不到二十分钟便到达湾旦,可以看到苍翠欲滴的挂藤寨大山脚下,醒目的屹立着一排新建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470多平方米、大小展品系列达30多类,达四、五千件的苍南县耕读民俗馆就扎根在这块清静秀美的青山绿水间。

  "三间民房各层打通后,现在一层展示农耕、文房、制茶、医药等民俗文化。二层展示酿酒、纺织、婚庆、畲族风情等民俗文化。三层展示捕鱼、陶瓷砖瓦制作、传统器具修补等民俗文化,还有一批知青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除了这里陈列的展品外,其余的我都存在老家的仓库里了。"老林一见面便如数家珍的介绍开来,脸上始终绽放着阳光,心底好像灌了蜜似的。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载满舱……香港歌星张明敏的一曲《爸爸的草鞋》唱岀了父子情深,也唱出了老林的心酸泪痕,拉近了童年时光那段难忘回忆。

  老林的童年有双抹不去挥不走忘不了的草鞋。那是在他9岁那年冬天,早早就听母亲讲正月他可以一起到外婆家跟人情做人客吃排场。那时吃排场梦寐以求,机会难得。可随着日子一天天逼近,高月的鞋子始终没有着落,总不能穿着脚趾头开天窗的破鞋去丢人现眼。眼巴巴的看着排场将泡汤,愁云惨雾明显的写在高月的脸上。爸爸看穿他的小心思,笑对他安慰说:“鞋子有洞透风通气,洗洗干净能穿就行,到时悄悄的找个角落,别人看不见。"听着听着髙月就流泪了。慈祥的奶奶笑了,把他拉到跟前,答应为他赶做一双新鞋子。

  准备好上等的咸席草、布条和针线,量好脚码,当天晚上奶奶就开工了。透过昏暗的窗棂,高月看到那天夜里奶奶房间的那盏煤油灯一直亮着昏黄的光,直到他看累了睡着了又醒来了,奶奶还在挑灯夜战着。“高月醒醒,醒醒。"第二天大清早,正沉浸在美梦中的高月被奶奶叫醒。惺忪的睁眼就看到奶奶瘦小的手上捧着一双精致发亮的新草鞋。草鞋的模样与皮鞋有点相似,鞋底由咸席草和布条编串而成,鞋边缝上一圈黄布带,鞋面泛发出打蜡后的咸席草所特有的光泽和清香,试穿感觉十分舒适。高月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出门做人客当天,天公不作美,下起绵绵小雨。细心的奶奶又用一扎压实的稻草方块绑垫在鞋底下,并且反复叮咛:走路要看路,千万别摔跤。

  草鞋成了高月最亲密"伙伴",除了学校开学典礼和节假日重要活动,以及出门做客外,都被高月小心翼翼的摆放在床前的木箱上。有时默默的注目着草鞋,就好像久久的凝视着茫茫大海的一叶小舟一般。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当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高月放学后,远远看见早上放在窗台上晾晒的草鞋不翼而飞。面对止不住以泪洗面的高月,奶奶说大概是被眼馋的过路孩子顺手牵羊了,等奶奶病情好转后,再做一双新草鞋。遗憾的是奶奶身体一直不见好转,新鞋子的期待也便一直不见曙光,这也就成了高月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与痛。

  再见款式相似的草鞋,是在十几年后的一个美丽黄昏。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轻力壮的高月扎根福建建阳从事承包林场开发等工程建设。记得1995年的一个夏天,他从建阳坐车回苍南,夜宿政和县。傍晚在县城溪边大堤上漫不经心散步时,突然眼前一亮,看到堤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拎着一个大垃圾袋,正要往溪中扔一双草鞋。林高月一边高喊老奶奶,一边大步上前,急忙用五块钱的高价换得老奶奶手中一文不值的"垃圾",当时他似乎捡了个大宝贝,兴奋的捧在胸前。回家后又毕恭毕敬的摆上案头。从收藏这双草鞋出发,林高月开启了人生路上收藏耕读民俗文化物品的漫长历程。

  每件藏品都是心血

  "草鞋"是林高月漫长且曲阻的耕读民俗物品收藏之路"万里长征第一步"。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头全身心的扎进收藏事业中。从早年他和他的老父亲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农耕生活的农具工始,每一件锄头、镰刀、铁锥、铁锹、斗笠、棕蓑,以及马灯、煤油灯,连同家中用过的汤灌、饭篮、盐缸、补衫篓等等家什用品都自然而然成了收藏“首批宝贝"。他的收集范围也水到渠成的从邻居、村里村外,乡里乡亲,直至苍南、泰顺、平阳、福鼎、山西等地大面积扩展开来。

  小酒盏、小像章、小烟斗、小发簪、小“三寸金莲"……小巧玲珑的一大批实物可以轻便进入他的″乾坤八宝袋"。58年吃大锅饭时期的大铁锅,民国土笼碾米机、大水车,解放后的脚踏水碓,清代的年糕木??,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大风箱,清中期广东诗人黎简先生的木对联、贡生书橱,还有清代的举人文魁木匾、千金小姐绣花床、补锅担、鸦片枪、财主粮仓……大模大样的一大批大件藏品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灵活采用″蚂蚁搬家"、″化整为零"、″水陆并举"等各种方式,他把每一件收藏品完璧无损的运到苍南老家。“这几年,国家政策好,老百姓也富裕了,各地都在大搞新农村建设,原来的老房子大多被拆建成新楼房,一大批老家具老农具老的生活用品都派不上用场,有的被遗弃,有的被毁灭,更有的被付之一炬或自然腐烂,我看了非常心痛,收藏它们,保护它们,让它们有朝一日成为珍贵的老古董、老记忆。"林高月说。痛定思痛,化痛心为力量,近几年里他发了疯一样的拼尽全力投入,而收购采集耕读民俗文化物品的初衷,就是想好好珍藏一些渐行渐远的农耕历史文化,让下一代年轻人能目睹与熏陶曾经灿烂无比的耕读民俗文化,感受先人的智慧才华,激发他们的新生活热情。

  筱村是泰顺县一个美的可以做梦、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这里的农耕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更是底蕴深厚。2016年夏天的一个早上,像往常一样,林高月寻找一个拥有存放收藏品场地的普通旅店,然后起个大早,开始地毯式的挨家挨户询问收购耕读文化物品。从东方露出鱼肚白出发,到“夕阳红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天马不停蹄的跋山涉水,一路寻寻觅觅的千辛万苦下来,不知走过多少户寻常百姓家,重复多少遍千篇一律的同样问话,吃过多少回熟悉而伤感的"闭门羹",习以为常,百炼成钢的林高月可以接受拒绝,但不能接受失败。看着一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下来,收获的只有一盏夜捉田鸡用的"田狗灯",难免心存不甘。下山前走进最后一户人家,看到低矮杂乱、破败不堪的大门边,有一个中间挖空,貌似石臼的圆桶形大木臼。这个让林高月顿时两眼放光,亢奋不已。他急切的敲门。听到有人走动,门后走出一个拄着拐杖,满头凌乱白发,似乎患有高度眼疾的老奶奶。听完来意说明后,慈祥的老奶奶说这个东西以前是家里人过年前捣年糕用的柴臼,她嫁过门前就有了,也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了。现在下辈人都搬到城里去了,也早就不捣年糕了。“放着也没用,烂了更可惜,你要的话就扛走吧。"慈祥的老奶奶豁达且大方。老人怎么也不要林高月的付钱,还叮嘱柴臼有80来斤重,下山的古道很长而且很难走,天色已暗,要多加小心。老林想起了自己的老奶奶,在婆娑的泪光中,他把一叠钱偷偷的放在老奶奶的枕头上。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去的也快。刚下山不久,一场阵雨把老林浇成“落汤鸡"。大树底下好躲雨,可雨后的夜路更难走了。十几里山路大多是圆滑光溜的石头路,晴天时也滑溜的很,下雨后更是如履薄冰,寸步维艰。更何况一路上只能凭借手电筒发出的昏黄光线,身上还背着沉重的"木疙瘩"。不记得多少次滑倒,只记得那夜身上伤痛难眠,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宝贝"毫发未伤。

  无独有偶,2013年冬天,林高月赶往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收购鳗剪、松油灯、黄鳝卡等农耕民俗物品。那天天公作美,走过三四个村庄后,就收购到五六件“战利品"。正准备凯旋时,山村没饭店,下午四五点回来路上,饥寒交迫的老林实在支撑不住,疲惫不堪的肢体也不听使唤了,坐在一家农户屋檐下歇息,一合眼就昏睡过了。醒来时,发现躺在老农的床上。老人说他感冒了,正在发高烧。世上还是好人多,喝了老人的热姜汤后,赶在天暗前,他又在感动中硬撑着匆匆上路了。

  2015年正月酒会上,他听说福州有人收藏的清朝五爪蟒袍要转让,第二天他就火燎火急的赶去,并最终大花血本“抱得美人归"。后来有个大富商想以高出五倍的高价转买,老林一口回绝,不为利诱,拥袍如磐。

  费尽周折,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最终让福安大花轿抬进民俗馆;咬咬牙,掏出八千元,最终让一见钟情的畲族银头盔收入囊中,而当天中午为了省钱,他向店主要了一碗茶,啃一个大饼充饥;篾结构的十个礼担套装目前已难觅影踪了,为了"一旦拥有,别无所求",老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一次收购中,有缘遇见,便三顾山门,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是清朝八品乌纱帽,还是为长辈做寿用的木贡大集成;无论是木质大风箱,还是清朝中期的古色古香书橱;无论是勾起孩时美好记忆的生缸补锅的长挑担,还是让上辈人忆苦思甜的大铁锅,数以万计的收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有特别的动人故事。其实林高月心里明白,这样的故事早己数不胜数、不足为奇了。

  一直无怨无悔在路上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20多年来,只有小学学历的灵溪镇水月村农民林高月与收集″古物"一见钟情,便如蚂蚁搬家,一直在收藏的路上寻找,不忘初心,艰难前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正是对耕读民俗文化的执着深爱,本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难舍难分情怀,林高月一直以农民的名义深耕着他脚下这片热土,也呕心沥血的诠释着对耕读民俗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追溯起源便是“男耕女织"之说,早在河姆渡时期便有"农耕"。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也就是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乐天知命的原则。崇尚耕读,也符合当今和谐发展共同致富的新理念。

  朴素敦实的林高月对农耕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实践感知。“这上万件物品都是我一件件亲手收购来的,就好像收养的孩子一样,有几天没看到它们心里就感到空荡荡的,好像失去什么。"万物皆有灵,林高月的眼中,赋予每件物品以生命,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们。他说,看到鸦片枪系列,就回想吐云吐雾,乌烟瘴气的乌烟馆和骨瘦如柴,行将就木的老烟鬼,更加痛恨外侵,敬仰林则徐了。看到木贡全套礼器,就浮现昔日大街上上百男女手持各式各样的贡品,盛大出行,为外公等长辈祝寿的气派热闹场景。看到大大小小的竹制鱼卡,就好像看到勤劳聪明的先人们站在溪河中和水流的卡口,看到一条条溪鱼顺流而入,在有进没出的竹卡"大肚"里乖乖被“渔"。日久生情,林高月对收藏品更显情深意切,难以割舍,一有时间他就守护在民俗馆。“有时候累了,我就在这张畲族婚床上眯一会或过一夜,感觉特别好。"林高月笑逐颜开。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了让耕读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这两年他向泰顺筱村公社民宿馆、马站镇、宜山镇、岱岭乡、苍南县妇联等十多个单位转让了一大批耕读民俗藏品,让她们在各地纷纷登场亮相,发出文化瑰宝的独特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倾力收购掏空了老林青年时期艰辛打拼赢得的全部积蓄,争取各方支持,努力做强做大,弘扬耕读文化,创办民俗展馆更让他常常力不从心,疲惫烦忧。开弓没有回头箭,走远了也就忘记为什么要出发,可他心里清楚,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些耕读民俗文化器具记录了祖辈们生产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可以让更多的后来人了解从前,了解农耕,更加敬畏历史、粮食和劳动,不会忘掉过去,也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勤奋上进。"林高月深有感触的说。看到老林掏空家底般的收集″垃圾"废物,爱人吵骂并举,但最终以卵击石。"我爸已入魔痴迷了,为收藏,灵溪的房子建两次卖两次,现在还得住乡下,但他乐意,不后悔。正是应了那句话:如果爱,请深爱!"老林的儿子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他真心″不步后尘"。

  尽管耕读民俗文化收集这条路少有问津,也近乎荒芜,但林高月愿当"拓荒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努力的耕耘出新一轮灿烂与光辉,收获到又一场春华秋实的成功与愉悦。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