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集:活到老拍到老
《温州纪事》部分作品▼
记者黄允祺
近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正式公布了第三届浙江摄影金像奖获奖者名单,苍南知名摄影家萧云集位列其中,这也是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联合评选表彰的全省性摄影领域最高个人成就奖。
萧云集,现任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温州市摄影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曾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温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工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默默耕耘的热爱者
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萧云集回忆起与摄影结缘的难忘故事。萧云集出生于1962年,不到一岁就随“支援山区”的父母去了偏僻的泰顺农村,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吃苦的心志和坚强的毅力。他是中国末代知青,有一份浓浓的农民情结。少年时代的萧云集勤奋好学,于1980年毕业于浙江乐清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后在泰顺县电影公司担任美工。那时他就开始接触摄影,但他的志愿是要成为一名画家——用画笔和油彩去涂抹世界。
对于萧云集来说,他的摄影之路,是从小时候每天画两张画开始的。“这是我父亲对我的硬性规定,在他看来小孩子就应该学习一门技能,将来才不怕饿着肚子。”正是父亲那时候的严格要求,才让他的画画功底不断加强,这为他之后的摄影构图、取景奠定了基础。
1983年,因为工作调动和领导的决定,他放下了画笔,背起了照相机,这一背就是40多年。有人说摄影艺术只是一种简单的照相技巧,而萧云集则把它作为职业的艺术,把相机当成画笔,用大脑和心灵来作画。从拍人像、拍风光、又拍新闻,从画意摄影到纪实摄影,萧云集始终不断地在摄影众多的门类中探索。他坚信“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说。”在摄影中,萧云集总能够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和认识生活,用萧云集的话说,每天考虑的除了摄影,还是摄影。40年间,萧云集用心拍摄了数以十万计的照片,出版了《萧云集摄影作品选》和《时代映像——萧云集卷》《温州活路》《廿年一瞬间》等作品集。
1985年,从萧云集因对苍南摄影宣传报道有突出贡献,被评为“苍南县十大新闻人物”开始,“第一”就一直伴随着他。苍南县第一个在苍南、杭州、武汉三地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的摄影家;建国以来温州市第一个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作品集;苍南县第一个四届被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摄影家;苍南第一个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家……
萧云集不光在摄影方面创造了许多第一,其它方面也有不俗建树。作为民主人士,萧云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个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历史变迁。他是1991年以来,第一个连续5届进入县政协常委,同时也是苍南第一位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文艺界人士。
不曾想到,因工作结缘的摄影事业,竟影响了三代人。在萧家,经常可以听到诸如此类的对话,关于照片背后的构图、取景等等,是他们永远说不完的话题。父亲萧若驹和自己从事专职摄影,后来儿子萧禾嘉在上大学时也选择了摄影专业。对他们来说,摄影不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而是对艺术的追求,对时代的记录,任重而道远。谈及未来,萧云集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计划,一句简单的“活到老拍到老”就是对自己光影人生最好的诠释。
时代变迁的记录者
1983年,从宜山纺织品交易市场满载而归的农民;1984年的金乡塑片作坊,印饭菜票是当地人的“第一桶金”;1984年10月1日,“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进港公路通车;1986年,钱库镇邮局门口群众正排队等待领取汇款;1994年10月5日,龙港镇举行建镇十周年庆祝活动,年轻的“胆大包天第一人”王均瑶在家乡和乡亲们一起观看节目……在萧云集的作品《温州纪事》中,一张张照片令人感叹岁月流逝,一个个时光中的经典画面被定格。
“从前,走十来公里山路去镇上赶集,到如今通村水泥路,乘坐农村公交畅行;坐轮船、倒汽车、再步行,半天时间也未必能从单位返回老家,同样的十几公里路程,如今一个小时内即可到达;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也没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坑坑洼洼,行车步行都很困难,如今的县城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这种变化当年想都不敢想……”萧云集说,“早年我的纪实摄影处于‘无意识’的阶段,大概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我对纪实摄影的认识也起了一些变化,特别是我立意要拍‘萧云集眼中的温州人’以后。温州是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那么如何去表现温州人的特质?而且摄影人必须直面对象,直击现场,在影像上既真实又要有时代特征‘有内容、有嚼头’,这是极富挑战性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选择与按下快门定格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当然有个人非常主观的思考与决断,更不是随随便便,当然还要面对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萧云集说,1996年金温铁路首列开通时,有位文字记者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很羡慕你们摄影记者,你们拍下的每一张照片,都将成为历史。”20多年过去了,这个声音一直在萧云集脑海里回响。他说,“时代一直在前进,真的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纪录,这40多年来我坚持以平民的视角,来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现在苍南只要举办稍微重大点的活动,我基本都会到现场积极拍摄。”的确,这位有着乡土情结的摄影家,不会错过家乡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