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于:与书为友 以诗言志
记者 陈薇拉
郑立于,笔名幻邨,1930年生,浙江省苍南人。作家、副编审,历任新闻、文艺、广播、宣传、地方志等单位编辑、副总编辑、主编等四十多年,现任浙江省地方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特约编审,浙江省地方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苍南,素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提起苍南的当代文化名人,郑立于当仁不让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两年前,中国作家协会为他颁发了“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荣誉证书,以示对郑老70年笔耕不辍的致敬,如今,郑立于依旧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与书为伴,与人为善。
来到郑立于先生家中,记者首先看到的是满屋子的书,层层叠叠。那块“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周年”的荣誉牌就立在书堆上,最醒目的位置。郑立于今年93岁,精神健硕,口齿清晰,闲暇时间看书、写字是他依然保持着的习惯。郑老先生的文学创作类型繁多,但对于楹联可谓“情有独钟”。记者一来,他就拿出一张图片,图片上展示的就是他为矾山明矾始祖庙撰写的一副楹联,然后向记者讲述起这副楹联创作的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在8卷《郑立于文集》中,《西湖楹联大观》、《西湖楹联》厚厚两大本占据了文集最重的“分量”,也可见郑老对楹联的喜好程度。
“旅游时,遇到些佳联妙对,便抄录下来,从对联中了解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景色特点,常常会收获一些意外的启示。”郑立于说。住杭州期间,他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深入调查西湖楹联的现状,他曾步行到各个景点,逐副笔录了所有看得到的楹联,桥梁柱联、洞府门联,甚至快要漫漶湮灭的摩崖石刻联句,他还带上望远镜或手电筒一探究竟,再通过查阅文献,弄清楹联的来龙去脉,编撰出一部历史“参考书”。
“搞文化就是要一心一意。”郑立于告诉记者。1986年,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希望郑立于担当县志修编的主编,本要赴文联主席岗位的他,考虑到县志修编的重要性,放弃了更好的岗位,放下了手上的其他事务,毅然接受了这份艰巨的“历史使命”,一心修志。七年时间里,郑立于与编委会的同事们,广征博采、调查访问、函征手摘、座谈采录,制录了5万余张卡片,抄录搜集资料数千万字,完成了152万字的《平阳县志》,并被评为浙江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在郑立于看来,这些史料是要留给后人的,必须认真对待。
提起“认真”二字,可以说贯穿郑立于文学创作的始末。在郑老家中,他又从书柜里翻出了好几本鸟类的画册和书籍——《台湾野鸟之美》《鸟谱》等,这些都是他写《百鸟诗集》的灵感来源。郑立于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鸟,为了研究鸟类,买了很多鸟类的书籍,1958年,看到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百花齐放》,就想着自己何不写个“百鸟齐鸣”?“那时年轻,有几分雄心,就毫不自量地去追赶郭老了!”郑立于笑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着手有关鸟类资料,陆陆续续写起来。从六首,到五十首,再到一百首,一晃30多年,期间虽几次中断,但最终,郑立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百鸟诗集》的出版,让业界惊喜,香港《文汇报》曾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评论,称“这部《百鸟诗集》,文学价值与科学价值并存,予人以美的感受,予人以新的认知,值得一读再读。”
除了文学创作,看书、藏书也是郑老毕生的爱好。1980年,郑立于在平阳县铁岭村购地建起了两层楼房三间,邀请苏步青先生题写“言志楼”的匾额,言志楼是郑家的藏书之所,也是培养后代、传承家训的渊源。为了发扬言志楼求知、治学、创业之精神,郑立于在与妻子金婚期间写下了《言志楼记》,诗以言志,志以定言,希望子孙百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万人缘,著万册书,尽力成为有高尚道德之人,有文化素养之人,有专业技术之人。
郑立于读书、藏书、写书的情怀也感染和熏陶了后人,如今,郑家11处言志楼藏书已达八万两千多册,他的子孙们也与书结缘,有些也著了书。当记者提出希望郑老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时,郑立于说:“天下的书藏之不尽,要根据个人的爱好、需求和时代的需要来选择,不能一味求多、求全,不能死板。”郑老还说,“在看书的同时,一定要多出去走走,打开视野,将会对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在《郑立于文集》首发之时,郑立于曾说:“文学创作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在通往文学殿堂的这条路上,需要创作者的心和视野始终充满和追随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执念。”他还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200万元设立了言志楼文学奖,用于奖励苍南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学作品,寄托他以诗言志的鸿志,激励文学创作和青年作家成长。
除了牵挂苍南的文化事业,身为矾山人,郑立于还十分关注家乡“世界矾都”的发展,尤其是对矾矿申遗,他充满着期待。早在2012年,他曾受邀参加温州电视台一档关于矾矿申遗的专题节目,得知大家对矾矿申遗的支持,感到非常兴奋与感动。于是,他修改了自己曾经的作品《祖国的矾都》,将其列入《郑立于文集》第一卷第一部分,又将矾山籍的革命烈士的传记以及与矾都有关的文章都辑入《千载矾都人与事》,以凸显矾矿工业遗产文化底蕴。提起对苍南发展的建议,郑立于说:“希望县里对矾矿申遗能够更加重视,充分发挥苍南人的智慧,发动在外苍南人的力量,一起努力促使申遗成功,让矾矿成为苍南的一颗明亮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