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与青春交织的画卷 ——尤有中抗美援朝战地写生及创作评析
尤有中是老苍南人,出生在龙港湖前双桂坊村,他与本报结缘于2013年10月。他当时回苍南写生,并向苍南博物馆捐献国画作品30幅。在捐赠现场,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此后,多次做客本报。2015年7月13日,尤有中因病去世,生前他曾多次说,《今日苍南》是报道他最详细的报刊。尤有中先生离开我们5年多了,现本报特转发此文,深切缅怀尤有中先生!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审许向群
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创作员邢俊勤
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敌人对朝鲜北部京义线铁路运输咽喉“317”地段实施疯狂地“绞杀战”,我英勇的志愿军用自制的“超越打桩机”紧张地抢修线路。这个战地发明的高效器械吸引了来前线采访的战地记者,他打开随身的画夹,抽出速写本画了起来。“突然周围腾起烟尘,泥石飞溅,一串机关炮扫射,之后听见敌机俯冲拔高时炸雷似的巨响,我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头手脚都在,懵出一身冷汗,这时战友们来救我,人完好,只是画夹角被射穿”。这不是电影或电视剧里的场景,而是20岁刚出头的志愿军铁道兵团战地记者尤有中的亲身经历和亲笔回忆,这幅用生命换来的写生作品《战地发明的超越打桩机在战斗中》,在当年国内几家报刊登载后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从此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地小画家”。尤有中作为活跃在朝鲜前线的众多美术兵中的一员,他的作品以个人的视角充满热诚地传达与呈现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历史参与者与战争记叙者
1949年7月,18岁的上海美专温州籍学生尤有中中断了学业,在杭州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美术功底扎实,在部队成为出墙报的能手。因表现突出被推荐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学习美术,授业于宗其香先生,结业后任华东军区《战士画报》美编。1952年冬天,他主动要求随志愿军赴朝,在“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上,以画笔为武器,揭开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页。
尤有中在前线深入采访,即时记录,为战斗英雄和劳模画像,自编脚本画幻灯片和连环画,积极开展战地宣传鼓动工作。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参与者与记叙者,尤有中用画作投身战斗,克服重重困难,在极端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坚持工作,留下了大量的战地速写和创作素材,既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又有难能可贵的艺术价值。诚如尚辉主编所言:“战地美术工作者以他们的画笔对战场的描写与对志愿军战士的塑造,是最感人最真切的战地视觉记录,那是任何照片或再度创作的图像所不可替代的一种艺术见证。”
◆宣传效益与艺术贡献
提升部队战斗力是军队文化工作的核心要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环境中,尤有中肩负着宣传员和报道员的职责,自觉践行发扬了我军美术工作为兵服务的优良传统,通过作品的快速反映和直接表达,激发战友们的爱国思想和战斗意志。他的这些战地画作,为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实施了精神驱动,并形成了强大的同仇敌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尤有中的战地速写和连环画作品,具有鲜活的记叙性和典型的报道性。速写以搜集素材为目的,带有战场日记的性质,以个人的视角记载了前线的抢修场景、道路状况、坑道生活、武器装备、以及朝鲜风俗等方方面面,作品大多带有明暗影调,造型准确生动,具有浓郁的战地生活特征与硝烟气息,显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较为扎实的素描功力。
尤有中的战地创作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宣传效益,与作者置身战火的经历密不可分。因为他的心与前线的战士是息息相通的,在描绘战士和战场时,他不但能够真实准确地把握和提炼典型的情节,而且能够情感浓烈地揭示战士的本质特征和精神面貌。而这些看似在简陋的环境、以简陋的材料、在夜以继日的状态下匆匆绘就的作品,其艺术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以宣传为目的、以艺术为支撑的作品,融宣传和艺术于一体,以沉厚的情感和朴质的技巧,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转换为充满感召力的美术作品,成为真情再现和及时传达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历史记载与视觉文本。它们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反映。
◆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
抗美援朝美术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的意志,坚定了社会和大众的胜利信念,记载了中国儿女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时代壮举。
《现场小休息》创作于1953年,尤有中采用年画的形式描绘了战士们在工地休息时欢快的舞蹈场面,以生动活泼的群像表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些直接源自速写本的形象和动态,具有令人信服的造型感染力。
曾在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半年余的军旅油画家高虹在军史画创作中非常强调艺术面貌上的可信度。他认为“大到主题思想的开掘丰富,小到一个道具和服饰的考证,均以‘信’为追求目标,通过真实可信的细节、道具、人物状态来反映历史的面貌并在艺术上达到朴质自然的美学境界,使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尤有中的朝鲜题材系列创作可以说为这段话做了一个鲜明而直观的注解。
尤有中曾对自己当年的创作状态有过这样的回忆:“从硝烟中过来的劲头更足,替已故的战友多挑重担。”端详他在朝鲜“317”路标旁拍下的照片,充满朝气的脸庞带着微笑放眼远方,他的“武器”是胸前端挂的照相机和身背带有弹孔的画夹。在这个死里逃生之地,他留下了战斗青春的定格;同样,他的战地作品也饱经战火的洗礼,定格了这支以“敌随炸,我随修,路随通”为口号的新中国功勋队伍的传奇面貌和不朽精神。(节选)原载《美术》2020.12
①尤有中《通车》中国画
96cm×180cm 1973年
②尤有中《前线救护》速写
28cm×18cm 1953年
③尤有中《平壤冰场》速写
26cm×19cm 1954年
④尤有中《坑道写生之一》速写
19cm×25cm 1952年
⑤尤有中《任务重于生命》中国画
136cm×64cm 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