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乡村不仅有乡愁更有奔头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细读席慕蓉的《乡愁》,一种丝丝缕缕的牵挂、眷念油然升起,无法割舍,无可替代;淡淡的乡愁里更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遗憾和惆怅,难以忘记,永不老去。如何让乡村留得住乡愁又让村民有奔头是乡村发展中该解决的问题,也正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习近平主席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以诗一样的语言回应了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向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才能留住乡愁。
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遵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特别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不但不让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消纳场,而且要让乡村成为城市的休闲后花园。苍南县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对此做了很好的尝试。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特色民居改建,一项项卓有成效的工作让农村在绿色发展的大手笔规划下化茧成蝶。涌现出一批批诸如中对口村、八亩后村、鉴后西垟村、林家院村、乾头村等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如何才能让乡村有奔头?赚得到金山银山,村民才有奔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动脉。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终会因供血不足而苍白失色。产业引路,乡村振兴才有出路。近年来苍南县也在产业方面狠下功夫,让产业振兴撑起了乡村振兴的脊梁。蘑菇让棋盘村的村民富起来,四季柚让中魁村的腰包鼓起来,葡萄让蒲城尝出了甜头,茶叶让八亩后村香飘万里……生态农业让村民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生态旅游则让丁步头、福德湾、鱼寮、雾城的村民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水产市场、参茸市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则让灵溪的群众可以摆脱自然资源的束缚打开独树一帜的产业空间。然而这些都还不够,大量低、小、散产业在乡村作坊里排放着污浊的废水,散发着恶臭的废气,不但不能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反而拖了乡村振兴的后腿。产业需要优胜劣汰,也需要规划引领。在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的发展优势的过程中,产业引导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绿色发展才能让乡村发展可持续。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泉。正如书籍是知识的源泉一样,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成长需要人才支持,人才培养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由于农村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尤其是医疗、教育城乡差距巨大,职业发展前景暗淡,人才向乡村流动意愿极低,乡村振兴的翅膀受到极大束缚。近年来,各地都花大力气抢人才,你出房产我高薪,利好政策一波又一波,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人往高处走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本能。一厢情愿地引进人才没有实际意义,怎样培育好农村能人、带头人,怎样留住本土人才才是激活乡村动能根本所在。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没有文化的乡村,村民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乡村的根,是乡村振兴的内涵需要和精神原乡。没有文化支撑的乡村,哪怕富起来了也谈不上振兴,爆发户变成贵族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需要文化的滋养。乡村振兴不仅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而且要加大文化扶持的力度。文化引领,培育良好的家风,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苍南县环保局 洪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