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升级,乡村建设开启了新征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新时代乡村,既要有“好看外形”、更要有“内涵灵魂”。今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篇《四轮驱动兴苍南》的文章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苍南模式”的探讨。苍南把山的特色和海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了一条既塑“风景”也造“风情”独特发展道路。
“生态+产业”塑造乡村美丽之“形”,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振兴乡村,仅仅只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怀是不够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广大农村发展有了大变化。今天的农村,不再满足“村容村貌整洁”,更希望把“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乡村振兴,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域特色,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现代农业、森林康养等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真正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近年来,苍南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蝶变”,各村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短短两年,全县创成精品线3条、精品村67个、省市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29个,福德湾、碗窑、八亩后、富源等村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五凤茶园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生态好、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组织强”的新时代乡村呼之欲出!苍南有了因党建引领而美的中对口村,有了因文化而美的项东村,有了因生态而美的中魁村,有了因茶园风光而美的八亩后村……一个个村庄各美其美,形成了“美丽南大门”的特有的“颜值”和“气质”,更带来了丰厚的回馈。2017年苍南消除经济薄弱村341个,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启动项目建设517个村,总投资6.5亿元,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700多万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
“文化+乡风”铸造乡村内涵之“魂”,让农民脑袋“富”起来。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的生活,除了要有越来越鼓的“钱袋”,同样要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如何让乡村成为有吸引力、让人往向的地方?如何让“富”起来的农民留下来,让在外游子重回故里?重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农民将是落后的农民;如果没有文化的振兴,物质再发达的乡村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只有以文化乡村、文明乡风做支撑,村民生活才能富起来,人居环境才能美起来,村民精神才能焕然一新,继而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也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苍南以文化礼堂成为撒播文明乡风的主阵地,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彰显清正社风。通过开展“感动苍南十大人物”、“十大孝子孝媳”、各行业“最美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激发了出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知法守法的乡村文明社会氛围;积极探索农村“乡贤治理”模式,推动“人才回归”,吸引外出的乡贤精英回乡定居参与家乡治理。2017年,苍南累计引进乡贤回归重大产业项目13个,实际到位资金64.02亿元,并引回在外乡贤300多名担任村“两委”主职干部。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擘画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美丽蓝图。乡村振兴要以“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标准,大胆创新突破,既要有“天蓝、山青、水绿”之“形”,更要“内外兼修”、铸就乡村文化之“魂”,真正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推动乡村振兴。
(县国资办 胡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