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东风 唤醒渔寮转型发展的春天
苍南东南方的马站镇辖区,枕山滨海,入目皆景。在68.66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古城巍巍,青山蓝海,农田丰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滨海田园原生态景观闻名遐迩。特别是苍南县168黄金海岸线南段渔寮社区的后槽、荷包田、王孙、渔寮、雾城等9个渔村,环海公路、甬台温高速复线和规划中的228国道穿山跨海而来,让这些苍南以南的渔村如珍珠般连缀成一条滨海度假旅游线路。这段闽南移民搭寮捕鱼、与海共生近400年的海岸上,先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营建了一片充满生机的家园。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渔寮人敢于梦想,从单纯渔产捕捞、农业种植,到海水养殖、旅游服务业的日渐兴起,群众的新生活风生水起。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退化,海水养殖风险加大,传统种植业难有大作为;而新时代条件下度假旅行成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各地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各类度假产品和服务进入消费者视野。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提升休闲旅游品质,实现马站镇滨海区块旅游服务业转型,全力打造浙江最美滨海度假区,已成为摆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旅游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难题。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去追求并获得滨海度假旅游“蓝海”优势,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过度竞争,必须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重塑大渔寮景区内外形象,率先掀开苍南全域旅游发展的美好篇章。笔者认为,需从三个方面发力实现渔村、景区转型发展和协同进步。
夯实产业基础,做强旅游服务业,实现渔村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是重点。渔寮社区海水养殖面积2060亩,捕捞、休闲等船只166只,捕捞渔民、养民和部分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构成了渔村传统产业。酒店餐饮业、民宿旅馆、沙滩游乐设施、休闲观光船、高空滑翔伞等服务业悄然兴起,带来了景区渔村的繁荣。随着滨海度假服务差异化、网络定制和消费中高端趋势的日益突出,景区转型必须紧紧依托大项目,跟上全域旅游发展的步伐。如2017年底着手实施的大渔寮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推进,通景主干道、骑行绿道、滨海观光栈道和停车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复线的贯通在即,为游客车辆“快进慢游”丰富旅行体验增加了可能。2018年宁联置业“半山半岛”综合体项目的进驻开发,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将大大提升大渔寮景区接待能力,也为整个滨海旅游服务业的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依托生态本底,培育和振兴渔村文化,实现渔村人居环境转型。青山环绕、水清沙幼,夜间鸟语虫鸣、波涛声声,渔村的生态本底资源使人赞不绝口。但渔村丘陵土地狭窄弯曲,居住人口密集形成的梯级建筑,渔具杂物堆放的空间不足,导致景区度假舒适度欠缺。公共文化休闲区域不足,对高消费人群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要从居民、游客需求融合的角度,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加强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垃圾革命”和美丽乡村各项工程建设,让生态宜居的美丽渔村成为居民、游客第一名片、第一印象。玩沙雕、闽南语音乐演出、沙滩体育等多样化的渔家文化景观,也是居民和游客慰藉美丽乡愁的外化载体,需要引入文化社团共同打造,一起建设渔村文化共同家园。
着眼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强化组织凝聚力助推渔村转型。渔寮景区和渔村的协同发展、品质提升,从吃住行游购娱元素的供给方来看,除了外部引入的投资方,更多的实施主体是村级组织,是众多的渔民群众。因此旅游服务业发展提升的关键在人。县级层面理顺管理、投资建设机制的同时,社区、村级组织作为基层行政事务部门和自治组织,要和景区管理所联动治理,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房屋征迁、景区两违整治、行业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生活富裕。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渔村,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和投资经营主体活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平安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评比,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增强景区经营者的文明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和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东风吹来满园春,潮起正是扬帆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路上,渔寮景区、渔村干部群众必将乘势而上,瞄准浙江最美滨海度假区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义无反顾谋新篇,共建共享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马站镇 许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