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是奇葩》热议 全年龄层话题剧巅峰之作
由宋丹丹、佟大为、关悦等人主演的《我的儿子是奇葩》从3月6日登陆四大卫视后就一直霸占收视率排行榜第一、第二名——北京卫视第一,东方卫视第二,更成为同时段唯一破一的电视剧。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累积与发酵,3月17日,《我的儿子是奇葩》的网络连击率大爆发,飙升到3827万次,自此至剧集收官一直盘踞网络点击率榜首。一部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的话题剧——既没有来自外星的超人帅哥,也没有本国的追爱教授,《我的儿子是奇葩》究竟是凭借什么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不但打动了观众,控制了他们的遥控器和鼠标,还引发了产业的震动,让业内人士对饱受诟病的话题剧再燃希望?
被法西斯亲情捆绑的“漂”一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所谓的“北漂一族”占整个北京人口总和的38%。《我的儿子是奇葩》极其智慧的选择了这样一个庞大而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从小城市、农村来到北京等大城市寻找机会和梦想的人们,讲述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和奋斗的故事,用激烈的矛盾和连续不断的冲突,反应当代人的生活。
在《蜗居》之前,人们很少提到“话题剧”这个概念,受体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中国电视剧普遍都略显中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的儿子是奇葩》被众多行业人士戏称为“逼婚剧的集大成者”,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婚姻,衡量幸与不幸的标准简单粗暴——结婚就是幸福,单身就是不幸福,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以吕跃(宋丹丹饰演)为代表的母亲们,以亲情为名,行法西斯之实,捆绑住千里之外的以楚汉民(佟大为)为代表的儿子们。儿子是自己生的,儿子填什么志愿自然和自己有关系,儿子的结婚对象一定要过了自己这关,在这条主旋律的指挥下,我们能看见“万里逼婚”、“借房装酷”、“冒牌女友哄父母”等诸多精彩非常、险象环生的情节接连上演。
在《北京爱情故事》之前,人们不是很在意“北漂一族”,漂着的人不忍心揭开自己的伤疤,在家乡的人体会不到漂泊的疏离与孤独,但当沈冰站在桥上,她的背影仿佛哭诉着无数人悲喜交加的故事。
如果说在家里被父母逼迫去相亲的年轻人感受到的是被蚊子叮咬程度的痛感,那么“北漂”在承受巨大生存压力的同时,还要饱受亲情的煎熬,他们感受到的是被铁锤砸心的痛感。以剧中楚汉民为例,他要一边努力工作保证生存,一边瞒着父母自己的现状,还要一边帮助发小何花在北京发展,一边担心谎言被拆穿,就像某评论说的,再美好的谎言也是谎言,楚汉民的谎言终究不会变成现实。《我的儿子是奇葩》并没有刻意强调北漂的辛酸,但是荷花到北京之后遭遇的几次磨难从侧面表现出在大城市生活的不易。而剧中人物的情绪波澜、生活起伏都映射出时代性的北漂特征——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不放弃。这种对精神领域的关注,是该剧隐藏的一条副线。
全民话题剧 打造全年龄层巅峰之作
试问,几千万个奔赴大城市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身后,又有多少在家乡守望和期盼的父母呢?剧名中的“奇葩”二字,体现出的是儿女与父母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两代人”的设置在无形间最大限度的扩展了《我的儿子是奇葩》的收视群体——父母一代的人可以看别人的孩子都是怎样奇葩着的,子女则可以通过作品来研究父母的心理。因此,该剧在播出的时候形成“合家欢看剧”效果也就顺其自然了。纵观之前的作品,《门第》、《大丈夫》等也有类似的设置,但是《我的儿子是奇葩》则匠心独具,把中国最传统的亲情关系用最平实、感人的事件和矛盾展示出来。
例如,在展示母子意识形态的不同时,抛出了“林畅的儿子”。楚汉民与林畅真心相爱,吕跃也曾经视林畅为最佳儿媳妇,但是当林畅五岁的儿子出现时,吕跃不能忍受让自己最爱的儿子直接晋升后爸,自己直升后奶奶,母子间的矛盾在此处到达巅峰。《我的儿子是奇葩》的精妙之处也在这里表现出来,楚汉民用林畅的儿子当诱饵,迷惑劝降了食古不化的吕跃,终于,在自己妈妈的眼里,儿子变成了正面的奇葩。这对奇葩母子的交锋,都是出于爱,但是因为生长环境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他们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但是在爱的名义下,他们最后握手言和。
在观看《我的儿子是奇葩》表现两代人意识形态的交锋与融合的过程中,观众能通过自己的心去判断:为人父母的观众可以看中国式的父母之爱究竟有怎样的利弊,他们对儿女的爱究竟是爱还是束缚于强迫;而为人子女的人,则可以思考一下抛开独立人格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究竟是孝顺还是愚蠢,这也是该剧能成为全年龄层次的人都钟爱的剧集的原因。
“人文哲学”迈进一大步 与经典尚有距离
正如上面所论证的,《我的儿子是奇葩》的过人之处在于用“逼婚”这个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将“北漂”这个持续大热的话题作为背景,以吕跃和楚汉民这对母子作为样本,探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讲,《我的儿子是奇葩》所达及的深度和广度,远远领先于当下绝大部分都市话题剧。
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楚汉民为了满足母亲吕跃认同,满足了母亲所有的心愿和诉求,从小便一直保持优秀,从来“唯母是从”。随着时间的迁移,两人建立起一种稳固而平衡的关系模式,楚汉民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内在的父母”,而吕跃则成为了一个被儿子惯坏的母亲--“内在的小孩”。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关系的平衡被“来京逼婚”事件打破。一方面,楚汉民希望“我的青春我做主”,自己来选择和判断获得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吕跃仍希望儿子服从自己,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儿子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安排和心理预期,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和冲突。现实中有很多父母如吕跃一般,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女身上,并且还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你要孝顺”等等。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了儿女成为自己的努力,否定了儿女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选择。这个时候父母,便成为了儿女生命故事中的“反角”,随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则在所难免。
经过争吵、较量,变故、妥协,吕跃和楚汉民这对母子之间渐渐开始包容和理解对方,并最终达成了一种更为和谐的母子关系:吕跃学会了放手和尊重儿女的选择,心甘情愿担当儿子生命中的“配角”;儿子学会了自己选择并勇于承担结果,成为自己生命的“主角”。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儿女之间在某个时间节点都会爆发这样一次“权利的斗争”,作为儿女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父母处争得更多的自主权,自己把握事业、爱情、甚至是人生轨迹,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己。“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父母的意志看似有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这在年轻观众中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观点,《我的儿子是奇葩》能引起广大电视剧观众的共鸣便在于此。每儿女心中都住着一个“奇葩”,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在强势的父母面前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从独领风骚的收视率和点击率来看,《我的儿子是奇葩》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选择的主题,表现的角度,探讨的话题震动了中国电视行业。当然,我们能看到,《我的儿子是奇葩》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它已经引发了从业人员的思考:如何做剧,如何做好剧,如何做好的话题剧,如何做好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观看的电视剧?人们可以从它身上吸收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