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日记》中的陈功甫
顾颉刚与陈功甫,两位分别来自江苏苏州和浙江温州的史学家,曾在北京大学求学,又在广州中山大学共事。两位史学家短暂的交往见诸于《顾颉刚日记》,从日记中的只言片语来解读民国时期发生于国立中山大学的几则往事。
■陈文苞
北大校友 中大同事
顾颉刚出生于苏州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913年,入北京大学读预科,1915年就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而比他大三岁的陈功甫,出生于苍南县浃底园村一户耕读之家,年轻时考取了贡元(科举时代贡生第一名),因家境贫困,只得在金乡、宜山等乡村学校靠教书为生。1917年,陈功甫经人推荐到温州中学任国文教师,同年他考取当时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史学门,而此时顾颉刚比陈功甫早一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算起来年小的顾颉刚反而是陈功甫的学兄。
笔者查顾颉刚北大时期的日记,并未找到陈功甫之名,可见尽管在同校求学,然而陈功甫尚未走进顾颉刚日记中的世界。陈功甫师从北大朱希祖教授。这位朱希祖非泛泛之辈,他是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史学史领域的权威。陈功甫的同学中,有日后誉满国际的史学大家姚从吾教授。
顾颉刚于1920年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历任商务印书馆,北大研究所任《歌谣》周刊编辑,厦门大学国学教授。1926年4月《古史辨》第一册出版,誉满士林,使他成为史学界核心人物。1927年4月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任史学系主任。
陈功甫于1921年北大毕业后到广州,先后任教于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革命军政府将广东大学等几所院校合并为“国立中山大学”,陈功甫成为新创办的中山大学史学教授。
1927年,顾颉刚与陈功甫这两颗冉冉升起的史学界新星,时隔六年后,相聚中山大学成为同事,自此《顾颉刚日记》中开始出现“陈功甫”之名。
顾颉刚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然而终其一生却在民俗和古史两大领域深有建树,而北大史学专业毕业的陈功甫在大学始终主讲中国史学史,在史学史领域硕果累累。
“史学史”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朱希祖主政北大史学,并在国内大学中最早建立史学系,他致力于史学社会科学化,以欧美新史学,改造中国旧史学。1919年起,他在北大史学系自主讲本国史学概论,陈功甫、姚从吾等是他首批史学弟子。
受其师朱希祖影响,陈功甫专攻史学史。在广东高校任教时,由于“史学史”学科初创,无统编教材,陈功甫只能亲自编写讲义。如他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史学史,编写讲义《中国史学史》。1925年在广东大学讲授史学概论,编写《中国史学述略》讲义。他在史学史领域深耕不辍,与远在北方的恩师朱希祖遥相呼应。
亲密合作 史学名家
在《顾颉刚日记》中写到:1927年5月8号星期日(四月初八)“到西园,赴宴。归,贯英来谈,孟真来谈……今晚同席:黎国昌,陈宗南,陈功甫,伍叔傥……”
顾颉刚是1927年4月正式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史学系主任,而当时中大文科教授中,如容肇祖、傅斯年、何思敬等学界名流是其故友。其中还有不少是温州人,如郭心崧(苍南人)、伍叔傥(瑞安人)、陈功甫(苍南人)、梅思平(温州人)等。由于中山大学初创,主持校务工作的副校长朱家骅和文学院长傅斯年有心创建语言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为此拨出一笔专款用于购买图书资料,他们委托到任不久的顾颉刚到江浙沪一带采购书籍。其实此举还有一层用意,学界皆知顾颉刚与鲁迅交恶,势如水火,恰鲁迅也在中大任教。朱家骅和傅斯年两人为了避免顾、鲁两人交恶,将其分开,真可谓用心良苦。顾颉刚不辱使命,花了一年时间辗转江浙一带,采购大批的图书、金石资料而归。由于图书数量庞杂,堆放在仓库,需要分类整理。
在《顾颉刚日记》记道:1928年1月5号星期四(十二月十三)“……邀陈功甫到所看书。……图书馆派职员侯岚女士到所,助我理书……。”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后,明确了“本研究所以作语言与历史之科学的研究,并以造成此项人才为宗旨”,成立事务委员会和出版物审查委员会,前者又分文书、出版,图书、调查、庶务等五个股作为办事机构,后者审查所内一切出版物。陈功甫是事务委员会委员之一。
研究所为了整理顾颉刚采购来的这批图书资料,专门成为资料整理委员会,分设考古、语言、民俗、历史等四个学会,历史学会下设档案整理室,陈功甫被聘为主任之职。1928年4月10日,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就整理图书资料问题召开会议,形成决议:语言文字学由丁山负责,经学由罗常培负责,史学由陈功甫负责(近代史料收集委员会主任),文学、艺术由徐信符、钟敬文、陈德芸、夏廷域负责……。会议还决定从4月16日开始整理。此间,陈功甫就史料征集的问题写了一篇著名的《近代史料征集意见书》论文,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集第34期。因近代百余年来,“事变繁复,记载无准,征集史料,其事较难。”但陈功甫提出收集史料从普通政治、国际交涉、秘密社党、革命运动、政党、社会生计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如此“虽未敢云备,然于荦荦大端,常无其遗漏。”他还提出收集和整理史料的具体步骤。陈功甫的《意见书》内容翔实,操作性强,可谓是资料征集的“指南”,被各大学图书馆广泛征引,至今还具有指导意义。
陈功甫成为顾颉刚工作上的同事,生活上两人来往较为密切,在《顾颉刚日记》中,陈功甫之名多次出现,如四月十五号星期日(闰二月廿五)“……今日上午为金甫请,下午为孟真请,同席如下:金甫、孟真……功甫、予。”四月廿二号星期日(三月初三)“……今日同席:李仲揆……叔傥、功甫、仲丹、式湘、予夫妇及二女。”十月廿一号星期日(九月初九)“写定生信,看《猺山两月视察记》。功甫来……”1929年一月十一号星期五(十二月初一):“到校。校《孔子讲义》。与功甫同到档案室,商进行……”二月一日星期五(十二月廿二)“……到司后街随园,太冲、杭甫设宴也。饭毕,与功甫同到陆幼刚处,未遇,归。今晚同席:功甫、孟真……”
在此期间,中大史学系发生一件大事,见证了陈功甫和顾颉刚两人的交谊。顾颉刚认为中大贫困生何定生是一位人才,有意栽培,经常携带他出游,甚至让他在顾家吃住如家人一般。顾颉刚为何定生申请奖学金,免除其学费。主管教务的副校长朱家骅将此事提交文科教授会议议决。因给一名普通学生商定奖学金一事不是很重要,故不少教授缺席,结果仅来了五位教授,即顾颉刚、陈功甫、罗常培、伍叔傥以及刘某。刘某赞成给奖学金200元,陈功甫也赞成,谁知罗、伍两位教授却激烈反对。顾颉刚原想给300元,但刘某和陈功甫定了200元,就不好反对,最后举手表决时三比二通过。顾颉刚原以为这件小事会顺利通过,没想到如此困难。平心而论,罗常培、伍叔傥两位跟顾颉刚关系也极好,在日记提及他们的次数比功甫多,但陈功甫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顾颉刚。
陈功甫除了承担语言历史研究所部分事务外,在学术上也勇猛精进,著作迭出。1928年,他完成了代表作《中国革命史》一书,恩师蔡元培亲自校对。此书被王云五列入百有文库书目,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出版是史学界的一件大事。陈功甫一生先后编著出版了《辛丑条约》、《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略述》、《中国最近三十年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等系列史学著作,奠定了陈功甫史学名师的地位。
各奔前程 迥异人生
1929年2月,燕京大学向顾颉刚发来聘书,顾颉刚决定离开了中大。北上前,他整理行李物品,交待学校事务,他在日记中记道:二月廿一号星期四(正月十二)“到孟真处。谈二小时许。同和转运公司来取件。……又到校,向会计部算账,与功甫论校事……”
顾颉刚性情孤傲耿直,与同事很难相处,其中不乏曾是他的知交,如一直对他器重有加的中大法学院长何思敬、同事罗常培、伍叔傥等。甚至他与傅斯年也断了私交,如他在十月廿一号日记中就写道:“孟真察之为明,务欲胜人,器局太小,终不能成大事。”又在十一月十三号日记写道:“今日上午,与孟真相骂……予与孟真私交已可断绝矣。”顾颉刚在大学中与同事不和,这是他离开中山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离开后,他仍与一批好友书信联系,如在日记中记道:三月廿六号星期二(二月十六)“写陈功甫、林树槐、李履庵……容元胎、周来善信。”他与陈功甫近两年同事,尽管离开中大,依然与陈功甫保持通信,可见两人朋友交谊颇深。此后陈功甫之名在顾颉刚的日记中结束。
同年,陈功甫也离开了中山大学到上海,先后供职商务印书馆,与同乡周予同(瑞安人,历史学家)共事;曾担任第16—18卷《学生杂志》主编。1932年,陈功甫重返中山大学担任史学教授兼广州二中校长。
1936年,四十六岁的陈功甫离职回乡,据其孙陈先适先生回忆,陈功甫回乡后,带了三皮箱银元回来,这可是他毕生积蓄。自此,他在老家浃底园购屋三间以颐养天年,直至1942年去世。陈功甫安葬于望洲山下,鲤鱼河畔。而他好友顾颉刚离开中大后,则先后到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任教,在史学领域振翮高翔,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在家乡的陈功甫成为极有威望的乡绅,为家乡培植后进,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好事。如帮助儿子陈振东(复旦大学毕业)创办毅勇学校,亲撰校歌;保释有“通匪”嫌疑的族人出狱;亲自编写“文明戏”让家人下乡巡演宣传抗日;为家乡取名“望鲤”(取望洲山和鲤鱼河首字);为当地乡村排解矛盾纠纷等等。
陈功甫因去世较早,除了几部出版于民国时期的史学著作,其精彩的故事掩埋于时代的风沙,所幸《顾颉刚日记》中保留着一些文字,让人读来尚能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