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面对面】之一
▉(10号议案)领衔代表:苏中文
核心内容:县政府曾多次协调整治“残疾车”运营,虽取得一定的整治效果,但因缺少长效管理机制,现如今我县“残疾车”运营又开始大量回潮,不仅严重干扰了交通和客运市场,破坏了我县的整体城市形象,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希望政府能够从民生的角度出发,保障残疾人士的正当权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开展非法“残疾车”专项整治工作。
记者 陈惠敏
在县城,常能看到一种声响巨大、行驶较快、不把红绿灯放在眼里的“黄皮车”——本地人口中的“残疾车”。这种“残疾车”“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下肢残疾残障人士”的出行。基于种种社会因素,如今流窜在街头巷尾的载客“残疾车”越来越多,而绝大部分驾驶“残疾车”的车主并非残疾人。
谁在开“残疾车”?
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残疾车”4000多辆,其中灵溪镇多达3000多辆。2013年,灵溪镇的“残疾车”数量为1400多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灵溪镇的“残疾车”的数量增长了1600多辆,平均每天新增“残疾车”4.38辆。
据了解,当前我县记录在案的残疾人士共有21382人。截止2013年12底,我县残疾人士达20303人,相比2012年的18363人,增加了1940人。其中,肢体残障人士从2012年的10516人增加到了11372人。值得注意的是,新增肢体残障的856人中,并非人人都是下肢残障。
经调查,不少残疾车主向记者透露:灵溪镇开“残疾车”的人中,残疾人士所占的份额不过30%。这一说法随即得到参与为我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残疾车整治的议案》的人大代表苏中文的证实。
“就目前调查走访的数据来看,只有1000多辆‘残疾车’是有证的残疾车。由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甚至外省人都跑来灵溪开‘残疾车’,致使‘残疾车’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苏中文说。
在6月24晚的暗访中,“残疾车”司机叶师傅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在矾山开“残疾车”,之所以选择来灵溪,是因为这里的生意更好。“来来往往的人多,起步价最低5块,远的地方可以开到15至20元,勤快一点开下来,一天可以赚得不少。有很多人把户口迁到灵溪后,就专门在开‘残疾车’。”
当然,这个叶师傅是个健全人,四肢、听力、视力都没有问题。6月24晚上下着雨,天很黑,记者乘着叶师傅的“残疾车”,从玉苍路五街路口一直坐到交通路。叶师傅开着“残疾车”在雨夜中穿梭,游刃有余。
问起健全人怎么开“残疾车”才不会被交警部门查获时,叶师傅告诉记者两个字“办证”!“要是你在残联‘有关系’,这个事情就好办。”叶师傅还“善意”地提醒记者申请填表时要将身份证、户口本等有关证件带齐。
6月25日中午,记者街头采访了另外一名“残疾车”司机林师傅。林师傅右小腿被截肢,开“残疾车”已经有两年多。在谈论“残疾车”办证的问题上,无独有偶,林师傅告诉记者,如果真“残疾”,去残联走程序就可以;如果“好手好脚”,残联“有人”也不麻烦。
针对“有人”这一说法,随后记者致电县残联,县残联一位徐姓负责人给予否认。他告诉记者,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需要经过申请、受理、评定和政审四个步骤,全程需要本人亲自到场。对于医疗机构残疾评定这一环节上,徐姓负责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例如,股骨头坏死是需要去医院拍片才能做进一步鉴定。但是去医院拍片真是申请者本人吗?是否在类似这样的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疏漏,我们(残联)也不敢妄下定论。总之,市面上有这样的传言,说明我们残联的工作还不是很到位,也欢迎群众监督。”
但不可避免的是,当前针对“残疾车”运营主体——残疾人的残疾状况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手指残疾,申请到了残疾证就去开残疾车;色盲拿到了残疾证也去开残疾车,可他们连红绿灯都分不清,出了事故怎么办?”同属第一代表团的韩若山不无担忧地说。
城市“顽疾”怎么治?
“残疾车”为什么有市场?
“‘残疾车’不是有市场才生存,而是生存才有市场”,县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股副股长陈小平说,“说到出行,不管哪个地方的百姓都要出行,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残疾车’,而灵溪特别多呢?”
在公共交通方面,灵溪镇仅拥有10个公交班线,除了18路公交车的运营时间可达晚上9点半左右,其他班次的公交车均在下午五六点便停运。
对居民来说,出行的便捷与否是其选择交通工具的主要标准之一。目前,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受城区交通秩序不佳等状况的影响,县城公交在覆盖率不高的情况下,整点率更是不能保证。“想必你也看到过‘残疾车’停在公交站旁等生意的现象。等不到公交车,一些人有急事的话便会选择‘残疾车’。”陈小平说。
但是,这种苍南百姓见怪不怪的“残疾车”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没有设计图纸,没有质量监测,不按照正规程序生产,用买来的零部件拼接车身。上小学三年级的钟同学告诉记者,家长几次交代过不要选择坐“残疾车”。“它们速度很快的,砰砰砰!妈妈说不安全。”
不过在叶师傅眼中有一家加工厂出产的“残疾车”特别“好”。“开得很稳、很快。”叶师傅告诉记者,目前灵溪镇有四五处“残疾车”加工点,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很隐秘的地方。“平时都是关起大门来做的,因为被‘上头’知道了,会过来‘抓’。”
在记者的邀请下,叶师傅开车将记者送到了他口中的加工厂。但意外的是,记者到达交通路170号附近时,并未找到该加工厂。
“怎么不见了,我两年前就在这里做的车。”随后,叶师傅问了附近的居民,加工“残疾车”的“阿健”(音)住何处,居民均表示不知道。“可能搬走了吧。”
“做一辆车要多少钱?”记者问。
“阿健做的要6000多元,其他的可以便宜三四百,不过还是阿健做的好。”叶师傅说。
据了解,多年来,我县交警大队曾先后几次组织警力,捣毁了浦亭、南水头、藻溪镇等多处“残疾车”窝点,并捣毁了切割机、钻台、电焊机等工具,有效地打击了“残疾车”营运乱象。
2008年,县政府统一划定县城东起建兴东路,西至公园路、金乡路,南起玉苍路,北至车站大道为运营“残疾车”“禁入”区,维护主城区交通秩序和安全。2013年,灵溪交警中队共查处闯境运营“残疾车”2300多辆,拘留无证驾驶“残疾车”82人,切割无牌照“残疾车”252辆。
灵溪交警中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整治“残疾车”存在串供、暴力抗法等行为,使得取缔工作非常困难。
2013年,在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以苏中文领衔的第一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加强县城残疾车整治的议案》;时隔一年,该代表团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残疾车整治的议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残疾车整治的议案》中写道: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整治成效不明显,残疾车数量有增无减。
对此,第一代表团给出的建议是:摸清“家底”,扎实做好非法“残疾车”运营专项整治前期工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为整治行动打好基础;出台相关运营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残疾车运营活动;对符合条件、允许运营的“残疾车”加强质量管理,对残疾人从业者进行驾驶培训。
“在打击非法‘残疾车’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妥善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我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千方百计地解决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人大代表韩若山如是说。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