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浙江苍南海洋“寻宝图”:厚植蓝色优势 擘画斑斓前景
背山临海的海螺湾度假村 陈洁/摄
中新网温州8月15日电 见习记者 陈洁
远眺海天一线,零星船舶与浩渺大海透出几分“沧海一粟”的禅意;近闻海浪拍岸,海风由内而外地驱走不少暑意。站在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石砰社区的海边栈道上,以游客视觉审视这片海,休憩疗养或是纵情畅玩,均不失为一个动静皆宜的好去处。
而在苍南人的心中,这3783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所带来的宝藏不仅于此:由北向南绵延252.1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联起深水港口、金色沙滩,肥沃滩涂……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苍南深知未来发展的空间在海洋,潜力在海洋。早在2004年苍南就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县”的构想,如今立足打造温州大都市区第一副中心、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浙江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等“五个定位”,一张特色鲜明的海洋“寻宝图”在苍南一绘到底。
集聚产业平台:龙港新城画龙点睛
鳌江南岸,东海之滨,茫茫滩涂的巨变从30年前开始书写。龙港――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曾经是经济转型时期农民自费造城实践的热土。
如果说发展平台建设的滞后性一度桎梏着苍南海洋经济的后发崛起,那么这座集聚了中央商务区、产业集聚区、港口经济区等五大功能区的龙港新城无疑将瓶颈成功破解。
站在龙港新城规划展示馆的楼顶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大量的建筑施工机械,烈日炎炎下施工氛围依旧热火朝天。
据龙港新城招商服务科副科长张扬介绍,龙港新城已完成造地2.08万亩,一期30平方公里的茫茫滩涂现已化身一片沃土,“南部产业集聚区已落地企业55家,以高新产业为主,正在预对接落地项目11家,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一座产港城融合兼具田园风光的都市新城的崛起,也勾勒出“依托龙港新城建设苍南,乃至浙南闽北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核心。
据悉,龙港新城正高标准推进滨海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批发与零售、海洋文化和海洋信息等海洋服务业,积极构筑浙南闽北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大海的绿色馈赠:清洁能源擦亮生态底色
“苍南丰沛的沿海资源令我们骄傲,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苍南县发改局局长吴锡雕表示,清洁能源也是大海带给苍南慷慨的馈赠之一,海上风能、潮汐能、光伏能源如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奠定了苍南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的基础。
苍南华润电厂地处苍南东南滨海地区,登高俯瞰,120亩的光伏电板整齐码列在阳光之下,蔚为壮观。
光伏发电站项目建设负责人兰鹏告诉记者,整个厂区内共有14万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站,这是苍南的第一座光伏发电站,也是苍南县重点项目之一,“在寸土寸金的苍南如此大手笔地开设光伏发电站,足以表明我们发展绿色能源的决心。”
据兰鹏介绍,苍南每年有着1300多小时的日照数,具备着发展光伏发电的先天优势,“该光伏发电站预计年平均发电1175万度,可满足一万户人家一年的用电量。”
记者了解到,除光伏发电外,苍南科学发展海洋波浪能、海洋潮汐能、海洋风能等海洋能源工业,建设罗家山等风电场,探索海洋风电场、大渔湾潮汐能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苍南电厂为主体,风力发电、潮汐能等新能源利用为重要补充的能源体系。
升级版“靠海吃海”:滨海旅游斑斓添色
378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孕育出8个渔业镇、70个渔业村、20多万渔业人口。“靠海吃海”,是苍南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的生存法则。自“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渔民“上岸”转业,他们欣喜地发现大海的财富并不仅仅局限于多样的渔业资源,海岸奇礁、金色沙滩赋予了“靠海吃海”一个崭新的定义―渔家乐正在此间蔚然成风。
当车子驶出最后一段盘山公路,迎面而来的是阳光、沙滩、海浪,苍南县马站镇后槽村的海螺度假村便坐落于此,一排木屋别墅临海而立,颇有一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
“过去我们靠出海为生,如今我们以看海为生。”说这话时,后槽村村支书黄大宏满满的自豪。
很难想象,这个风光秀丽如世外桃源般的小渔村,一度因交通闭塞、单一的渔业生产方式而陷入贫困,“过去渔业产业收入占到了全村收入的75%,秉承着‘上岸不离海’的理念,28户村民众筹1200多万投资建成了海螺度假村。”黄大宏介绍说。
去年5月,海螺度假村正式对外开放了,以度假村为辐射,带动该村兴起民宿13家,以旅游创收500万。“现在正逢旺季,床位都要提前一个月预定。”黄大宏表示小渔村的人气日渐高涨。
海洋经济兴则苍南兴,这是对苍南最好的写照。据介绍,去年苍南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198.57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近70亿元。在这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场上,苍南的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