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12日将举行陈高诞辰七百周年纪念会:进退自由不系舟 济世匡时志未酬
今年是苍南籍元代著名诗人陈高诞辰七百周年,日前,《陈高集》被列入《浙江文丛》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天上午,陈高诞辰七百周年纪念会暨《陈高集》首发式将在县图书馆举行。
陈高自号“不系舟渔者”,原意为在没有缆绳捆绑的渔船上的人,典出《庄子》,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自由自在。他的理想是,“扬自然之帆,击不争之楫,以玄为篙,以静为舵,而游于寂寞之滨,无为之海。”
在元末明初大动荡的急风骇浪里,他如一叶孤舟,不想参加农民起义军,又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政府很无奈,于是选择像乡贤林景熙那样的流浪生活,同时也在诗的创作上继林景熙之后,成为大家,“国家不幸诗家幸”。
生平:瀛洲一俊杰
陈高(1315—1367),字子上,元延祐二年诞生在平阳州金舟乡咸通里陈库(今苍南县钱库镇项桥小河川底村)。
少年的陈高聪颖好学,过目不忘,日诵千言。16岁时,既已才名影响平阳州、温州路。与同里的林齐、何岳并合称为“瀛洲三杰”(金舟乡俗称“小瀛洲”)。陈高应行省试时,所试之文理明辞确,典雅精深,他针对当时文体卑下,上书秘书卿台哈布哈,请求变更积弊,摒除浮华之习,以振一代文风。虽未被采纳,但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文风的振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陈高青年时代多在外漫游,所至之处时有诗篇吟咏。1351年7月,他回到平阳故里,所居附近有渔村盐亭(今苍南县炎亭镇),元代时建有摩尼教(明教)寺院潜光院。潜光院东边有楼曰“竹西楼”。于是陈高撰《竹西楼记》,为后世研究元末明教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传播提供了文献史料。
至正十四年(1354),陈高中进士,刚好四十岁。当年的考官是元代博学名臣张翥,官太常礼仪院判。张翥赏识陈高,推荐他留在京城国史馆,但他以母亲年老,坚辞不受,要就近照顾老母,终外授庆元路录事。当他赴任时,张士诚陷扬州,方国珍复梗海道,他经过崎岖曲折的历程,才抵庆元路任所。在庆元路录事任内,他处理公务明察敏捷,坚定而果断,连最刁滑的老吏和顽民都奈何不得他,因而声名赫赫。
然而时势动荡,州郡相继陷落,士大夫只能仰仗方镇军阀的鼻息,侥幸图存,把国计民生丢之脑后。陈高叹道:“我何能效此辈狐媚以求活耶?”至正十七年(1357)年底,他写了《丁酉岁述怀一百韵》,是他三年官吏生活的概括,他说由于自己“谋疏多忤俗,性直遂逢殃。鸷鸟悲网罗,翘材受斧斨”,到任所之后“土俗何多讼”,所见所闻是“僧舍屯戈甲”,而官吏却“孰问疮痍苦?”他深切感到自己处境如“鲸困遭蝼蚁,鸱翔逐凤凰”,最后只能向往“归欤理蓑笠,从此钓沧浪”。这一年冬天,他毅然辞官回归故里。
故事:流寓怀故土
至正十八年(1358)方国珍降元,为江浙行省左丞,想把陈高罗致于门下,任命为慈溪县尹,陈高隐匿不出,拒不受命。那时方明善(方国珍侄)占领温州,跟平阳州守将周嗣德经常冲突,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连累百姓遭殃,陈高出面调停。纠纷平息后,各州郡当局都想借重他解决自己的矛盾处境,陈高没有答应。
陈高的一生就处在这种矛盾中:要发挥自己的吏治才干,偏逢元王朝的大崩溃;要躬耕以独善其身,却又受到各派权势的猎逐;对统治集团早已厌离,却又不能不为之出谋划策。他在给老师张翥的信中,披露了自己的心迹:“遭时多故,众醉独醒。弃官归田,今五年矣。或徜徉乎山谷之间,或浮游乎江湖之上,任情自适,无所系留。当道者虽欲牵挽而不能羁縻,因自号为‘不系舟渔’,初非敢为高也。揣己之无能,处俗之不偶,故以是而托其名焉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处于乱世的难言之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冬,平阳州守将周嗣德军败,归附了吴王朱元璋。陈高正从郡城温州回到家中,听说平阳州失守,很不自安。他退隐已经六年,原图躬耕以终老,可是因为他的名气才学,吴军肯定要罗致他到麾下效力。他不愿再陷入这政事的漩涡,失去自由,于是把妻子、儿女和祖茔都委托给挚友谢泰来照顾,自身与同乡王铨(曾任浙江行省都事)一起出走,从山径和海涂跋涉了六十里,到麦城(今平阳墨城)。这时他听到吴军行省照磨孙安果然在平阳州到处搜索他,只好又觅到一只小艇,浮海到瑞安。次年正月到达温州市郊南塘,二月再经乐清过海到玉环。
在玉环旅店里,他遇上家里赶来寻找他的僮仆,他高兴极了,写诗:“数月思家信,今朝喜汝来。妻儿怜我远,怀抱向谁开?山谷多烽燧,田园半草莱。大军消息近,故里尚徘徊。”可是当僮仆带信回去后,他的妻子早已在贫病中死去。他得到噩耗,想赶回为妻子料理丧葬也不可能,只好写信委托了谢泰来,自己又逃亡到福建,有诗道:“去年新岁客东瓯,今岁新闻闽海头。北望家山三百里,南风何日送归舟?”他没想到自己终于乘不上归舟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陈高由福建北上山东,在怀庆(今河南沁阳)谒见了中书左丞相河南王库库特穆尔,分析了江南各地虚实,陈述了安危大计。库库特穆尔知道陈高品德才华,想授他官爵,加以重用,陈高坚辞不受,只好作罢。八月间,陈高病重,河南王遣名医诊治无效,八月十八殁于怀庆寓邸,享年五十三,自南方来的“四方之士”都来哭悼,哀荣备至。
著作:诗文传永久
陈高诗文格调高,尤其是在1363年平阳失守之后,仓皇出走,所作诗,都是在“困厄颠沛之馀,触物兴感”(《子上自识》),与杜甫逢乱之后所作的诗一样,沉郁顿挫。与元末东南粉饰太平、无病呻吟的诗风截然不同。名作《感兴七章》及《霸思》等,皆惩创时事,步武杜甫。他用诗文为乡贤等人“塑像”,如《怀昆山诸乡友六首》,写了陈刚、郑东等流寓在杭嘉湖一带的平阳名人。他与林景熙一样,与众多的方外之士交往,所写诗文,成为不可多得的宗教文献,如《散木轩铭》,就是为无用师所撰,黄公望为无用师画了《富春山居图》。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历代小品大观》,选刊了陈高的《栖云巢记》。
陈高的著作《不系舟渔集》,在《四库全书总目》里有很高的评价,评其诗曰:“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待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亦元季之铮铮者矣”。其文,吴承志评道:“兼涉众家,以夷畅雅洁为主”。刘绍宽在民国《平阳县志·陈高传》后论曰:“吾乡宋元先哲,每称林史(林景熙、史伯璇),史公诚贤矣。然宋元百年间,高节清风,后先辉映,惟霁山(林景熙)、子上。陈司训葵评二公:文格不同,而根柢于经史则同;行事不同,而激发于忠义则同。可谓至论。今以子上殿元人物,而凡与子上来往者附焉,亦犹宋人物之殿霁山云。”按现在流行的话说,林景熙是南宋平阳诗人学者的领军人物,陈高是元代平阳人的领军人物。
明洪武八年(1375),翰林院编修、四川眉山人苏伯衡寓居平阳时,因仰慕陈高为人气节,在其殁后18年,访其遗稿整理成十二卷,题曰《陈子上存稿》。明成化年间云南按察司副使吕洪,“庶俾先生之文不泯于殁世”,将陈高诗文刊印流传。明、清以降,乃至民国,《不系舟渔集》常有刊传。当代第三批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有陈高《不系舟渔集》十五卷钞本,上有晚清瑞安著名学者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三人的校注,由此可见《不系舟渔集》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更难得的是三人批校,更具学术价植。 2004年,以黄群《敬乡楼丛书》中的《不系舟渔集》为底本,列入《苍南地方文献丛书》,由郑立于先生点校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次《浙江文丛》的《陈高集》作为整理浙江历代先贤著作之一,郑立于先生在原来点校的《不系舟渔集》基础上进行编订,增补了部分内容,陈高的诗文又一次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更好地供后人研读。(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