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时政新闻: 书记专集|县长专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乡镇部门|文化教育|网友播报|外媒看苍南|公告栏|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时政新闻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缺氧不缺精神——第七批援藏干部邵潘锋专访

2014年08月27日 22:58:19来源:苍南新闻网
 
 
 
邵潘锋下乡认亲戚(照片由邵潘锋提供)
 
邵潘锋迎接家乡党政代表团到来。格辛/摄
 

那一日,告别家乡,背上行囊,

那一天,日行万里,奔赴西藏,

转眼间,踏上这片雪域已一年时光。

还记得第一次抵达高原时的头晕目眩,

还记得第一次到嘉黎时对这个县城的迷茫,

还记得第一次坐在草原时那一望无际的荒凉。

——这一切的抉择,

只因为我来援藏。

——摘自邵潘锋《悠悠藏汉情》

 

邵潘锋接受本网专访。 格辛/摄

 

记者 陈革新

邵潘锋,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共西藏嘉黎县委常务副书记、苍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正县长级)。来藏后下乡认亲,取了藏族名字叫阿旺顿珠,藏民亲切叫他“阿旺书记”。

8月17日早晨,班机终于在拉萨贡嘎机场顺利着陆。援藏慰问之旅的苍南党政代表团一行踏上了心中的圣地。下着小雨,四周静谧,而在机场出口处,邵潘锋已早早在此等候。他身穿户外运动服,戴着藏帽,手捧洁白的哈达,用微笑,迎来了家乡的亲人。

当日下午,召开了“苍南——嘉黎援藏座谈会”。带着苍南130万人民的深情厚谊,来自万里之外滨海平原的苍南县领导、企业家分别把160万元捐款,献给了嘉黎藏族同胞。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远在边疆,远离亲人,思念家乡,又两地牵挂的邵潘锋在致欢迎词时,情绪格外激动。

县长黄荣定是第五批援藏干部,曾任嘉黎县委书记,邵潘锋是从“爷爷”手中接过援藏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艰苦而努力地工作。

看着他微微泛着“高原红”的脸颊,大家都有些心疼。但是,男子汉壮怀激烈,品性豪迈,“缺氧不缺精神,苦熬不如苦干”,一年多来,已交出了一份丰满的成绩单……

据行程安排,要专题采访邵潘锋,了解他援藏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看着他操劳疲倦的样子,我们调整了时间,让他短暂歇一歇。随后,才找一家藏民茶屋,倒上一杯酥油茶,开始了采访——

记者:对我们来说,西藏神圣而神秘,连来旅游的人都担心高原反应,而你要在这地方坚持工作,艰苦可想而知,能说说初来乍到时的情况吗?

邵潘锋:2013年7月,作为浙江温州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我踌躇满志、满怀热情地带着温州市委的嘱托、家乡人民的期待和家人的叮咛,和四位温州援藏干部一起,踏上了西藏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初来乍到,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就严重来袭,头痛欲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跳剧烈,感觉是有病没病一样,有睡没睡一样,有吃没吃一样。身体的煎熬,严峻考验着我的意志!在拉萨休整了两天,身体稍有好转,我便和大部队一起来到了世界上最高的政府所在地——那曲地区嘉黎县。

嘉黎县平均海拔4600米,比温州高出了4500多米。7月份的天气,从温州出发时是炎热的夏天,到了嘉黎县却是狂风怒号、冰雪肆虐的“冬天”,高反也更加强烈了,每天睡不着觉,需要吸氧才能勉强睡着。半年过去了,到了冬天,供电却严重不足,每天要停电12个小时,所有的电器用不了,只好把能穿的厚衣服全部裹在身上,房间里冰冷如窖。停电导致无法吸氧,难以入睡,我们援藏干部就聚在一起聊人生,用这种方式来驱散高反、寒冷带给我们远离故土、亲人的孤寂。

在内地很平常的用水在这边也是极为艰辛的,是没来过嘉黎的人所无法想象和体会的。嘉黎县每年11月份至次年5月份处于停水阶段。因为天气太冷,所有水管就会被冻住,需要背水来供生活所需。冬天的嘉黎,外面冰天雪地,户外水都是固体的,连放在室内的矿泉水都成了冰块。当地同胞是怎么打水的,是我好奇的事。一次,我随同他们打水,开车到5公里外的冰湖,花了半个小时破冰,才提取到了液态水,多次往返,取完几桶水,开车回来并背到楼上。我试着背半桶水,却因高原缺氧、气喘难止,只好停下。然而更让我们担心的是这里的水都是富含矿物质和重金属的重水,饮用了这里的水不到一年,我“光荣”地生了两颗肾结石。

强烈的反应、不服的水土、不合口味的饭菜、不通的语言、不熟的民情,还有彻夜的失眠,一个个困难像饿狼一样扑向我们每个援藏干部。是坚持?还是退缩?我和每个援藏干部一样,这样的抉择时常在夜深人静时会缠绕在脑海。

必须说明,组织的大家庭是温暖的。嘉黎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县四大班子领导在政治上信任我们,在精神上鼓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我们;家乡温州党委政府和省援藏指挥部始终给予我们最坚强的领导和支持;温台两地10位援藏干部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稳步有序开展援藏工作。这些,让我们援藏干部的心在艰苦的环境里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记者:面对恶劣环境,艰苦生活,你们没有退缩,你们选择坚持。作为援藏干部,在嘉黎,你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邵潘锋:援藏一年来,我服从并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战略,援藏计划中安排小康村建设、弱势群体两集中供养、农牧民经合组织培训、“三化建设”等四个项目,共计金额4650万元;向浙江援藏指挥部主动汇报、积极沟通,额外为嘉黎县争取增加1500多万元资金,用于嘉黎县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项目,积极为援藏事业添砖加瓦。

我们和全县干部一起,在一次次的决策会议上,我明确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好援藏干部的角色,到位而不越位,补位而不错位。在一次次任务落实和督查中,我亲自一个一个乡镇跑,一个一个村问,一个一个项目督,决不偷懒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下乡途中,自带干粮,或和群众一起吃,一菜一饭足矣!带头遵守援藏纪律,去年在藏一直坚守到大年二十八才回内地,今年年初过了元宵节就回到了西藏的工作岗位上。那时,温州已温暖如春,嘉黎这里还是大雪纷飞、冰天雪地,氧气只有平原的40%。

我们下基层跟藏族同胞心连心,共谋发展之路,共创稳定和谐家园,这是援藏工作最大的力量源泉。赴海拔5300米、严重缺氧透不过气的措拉乡,和基层干部一起商量老百姓虫草采集的制度和规定,老百姓们反应情况时,我们一起和老百姓商量解决;赴林堤和夏玛乡,检查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维稳措施落实情况。在得知林堤乡小学门口没有减速带,给道路两旁的居民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时,我立即和相关部门协调,在一星期之内将减速带安装到位;赴阿扎镇,与上级有关部门一起协调我县与林芝工布江达县的草场纠纷;赴忠玉乡,参与百年不遇的救灾工作,那是我刚到嘉黎报到时遇到的,300多公里,走了一天,途中遇到泥石流、塌方,还得下车徒步赶赴现场。我们迅速行动,把浙江全体援藏干部的15万爱心捐款带给灾区的群众,回来时满身尘土像个野人;赴每个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征求对援藏干部、援藏项目的意见和需求;10位援藏干部一起,一遍遍完善第七批援藏项目的规划、设计……

我们献爱心,传真情,把浙江人民的爱心和温暖带给藏区的人民,尤其是给藏区困难群众和儿童。去年,我们援藏干部积极组织了7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初筛人员统一送至拉萨接受浙江省专家的确诊,确定了5名到浙江省进行免费治疗,并为1名患肺动脉高压合并多项疾病危重儿童协调至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承担所有医疗费用。

2013年底,我们温州援藏干部在返乡期间,积极牵线搭桥,发挥温州制鞋业发达的优势,和温州童鞋商会、慈善总会等一起发动所有的童鞋企业捐款捐鞋,募捐到了21500双童鞋及145000元现金,总价值200多万元。在那曲地区和嘉黎县开展了“情系羌塘、温暖同行——关爱藏北儿童暖冬鞋活动”,把这批童鞋全部发放到藏北儿童的手中。

此外,我们为嘉黎县捐赠了一辆公务面包车;在高原上开展了外科手术1次,实现了类似手术项目在嘉黎县的“零突破”;开展公开授课、讲座9次,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嘉黎县很落后,但这里的人民善良淳朴;嘉黎县很贫穷,但这里的资源丰富。我们援藏的根本是援心援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记者:尽管克服困难做了那么多工作,正如你所说的,老百姓说好才叫好,可见你工作的踏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邵潘锋:正值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时期。援藏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援藏,就是用手和脚丈量出来的。援藏工作,使我们的责任更明确、心灵更明亮、与老百姓的感情更深厚。最让我难忘的是,我到基层认亲戚。我在林堤乡四村认了两个亲戚,一个叫果地,一个叫贡布扎西。每次去他们家访贫问苦,谋划致富之路,他们都会紧紧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果地奇,果地奇”(非常感谢)。

援藏,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也倍感责任和压力!援藏干部的责任很重,援藏干部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援藏绝非一朝一夕,它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不断地努力奋斗,续写援藏新的篇章,助推嘉黎县走向新的辉煌。

家乡苍南正在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五水共治等重大战略举措,我们援藏干部想念家乡,祝愿家乡一切安好!人民幸福安康!等我们三年安心把西藏嘉黎的稳定维护好、社会经济建设好后,再回苍南好好地为建设家乡打拼!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