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期待已久的公车改革方案在公众的久久期盼中揭开面纱。这场“改革甘霖”再一次浸润了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心田。不少学者为此次改革高调喝彩,评价此次公车改革堪称“历史性巨大进步”和“近二十年来的破冰之举”。
按照新方案,我国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方案还要求中央国家机关今年内完成改革,并对地方公车改革也做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力度、准度、效度,是该方案最突出的亮点:此次改革一扫近20年来阻碍公车改革的积弊,明确要求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取消公务用车;针对此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明确规定不同级别领导干部的补贴标准,用同一个准绳扎紧了严防变通的制度口袋;明确公开方案落实时间,把方案落实的情况晒在阳光下。仅不到半年的落实时间再次展现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此次公车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大声喝彩,究其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多年来迟迟难以有效推动,雷声大而雨点小,人民群众意见较大。诸如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车改补贴易走形、监督惩戒力度不足等,都被不少人视作公车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障碍和痼疾。
据此前媒体报道,一辆公车每年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目前,公车消费占全国三公消费的三分之二,中央国家机关每年的公车消费就在60亿元左右。
公务用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和浪费,公车私用、滥用还给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普通群众未必全面了解公车使用的真实情况,但那些堂而皇之出现在娱乐场所、度假胜地的公务用车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民众的眼睛,寒了老百姓的心,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损。
可喜的是,自十八大以来,公车改革的种种障碍似乎都不再是问题: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组合拳、简政放权促改革的动真格、对中央八项规定的坚持巩固深化,让人民群众对新一届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有了深切的认知和认同。
此次公车改革,首先有助于进一步转变党的工作作风,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其次,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行政开支,有利于促进三公经费规模进一步缩减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第三,此次公车改革先从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地方随后跟上,上行下效,有助于改革的强力推行。
诚然,一切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避免按规定取消的公车被贱卖,如何防止“既拿补贴又坐公车”,如何安置失岗司机,如何保证此次改革层层落实到位,这都是当前社会舆论和政策执行者极为关心的。实际上,经过长期酝酿的此次方案也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不留漏洞。此次公车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六个不得”的纪律要求。这“六个不得”分别从挪用、借用、滥用车辆,补贴变福利等方面严把制度关,并明确将对违反规定者予以严肃处理。
为了确保此次公车改革的顺利落实,除了严格遵守“六个不得”的纪律要求,更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予以确保,要把此次改革上升到政治和作风问题的高度。要扎紧绑牢制度框架,因地制宜,制定配套的落实方案。要让此次公车改革工作摆在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既要有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制度性监督,更要有常态化立体化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积极调动各界群众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上级督促、自我落实、社会监督的立体网络。如此以来,公车改革方案何愁不落实?
近段时间以来,大老虎的接连落马,证明了中央铁腕反腐无禁区,不止步;各级机关单位廉洁节约的新风劲吹,证明了“八项规定”的高效落实。而此次一扫多年积弊的公车改革方案,也再次有力证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敢于啃硬骨头的改革魄力。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而此次公车改革作为一项社会舆论长期关注和期待的重大改革,更具有一种面向公众乃至世界,树立和宣示改革信心和决心的作用。它让那些对改革心存侥幸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正视改革的锋芒所向;让那些对改革抱有期待和希冀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而投身其中。(文/亿博)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