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写成《的哥王剑》的
□许生冬
我到苍南打工14个年头了。2011年夏,因评选首届十佳新龙港人活动,知王剑其名;秋,在颁奖时识其人;冬,策划举办苍南县首届新居民春节晚会交其人。
初识王剑,给人的印象是:高大,近1米8的个子;帅气,五官端正,棱角分明;健谈,不停地讲述他的故事。当他了解我的经历后,毫不犹豫地提出:“许老师,这么多年了,在我身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很想把它记述下来,你给我写本书吧!”我毫不客气地一口拒绝了,“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好写的。就算写出来了,谁看啊?”我的这瓢冷水,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他很执著,认准的人,认定的事,会想方设法去“撮合”而成。
2012年春,我到合肥工作,写书的事就只能在电话里说说。2013年初夏,王剑为儿子小帅高考,回苏北老家,专程绕道合肥来看我,在3天的接触中,他讲述了更多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听着听着,觉得有点味道,感到他确实是个有故事的人。7月,我又回到苍南工作,王剑抓住时机,把他原来在全国30多家媒体报道的事迹材料,要我整理一下,加上他利用晚上留下的10多个小时的录音,极力要出一本书。
究竟是什么动力,推促着王剑一心想出这本书?在近2年的磨合中,我明白了:王剑的人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他的家庭从贫困——富裕——再到贫困,使他感受到生活的巨大落差;他的姑妈、妈妈、女儿相继去世,使他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承担家庭责任,想方设法努力拼搏要摆脱贫困,但现实给予他的都是无情的失望;他真心好心对人待物,却遇到了社会上千奇百怪的面孔和姿态。更由于他开出租车的特殊性,以及热情善言广交的个性,“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刚毅,亲朋好友中有“疑难杂症棘手问题”都找王剑的信托,使他和他的故事具有了可视性和可读性。从他的故事中,读者可以回味幼童生活,体味变迁转换,体验跌宕人生,体察社会人事,坚持原则信仰,尤其是在开出租车遇到的人和事,能使读者学到许多处事待人的立场、思维、方法、技巧,让人“坚持正义驱恶扬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服务别人方便自己”、“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化解矛盾稳定秩序”。所以,他很想把这些故事或经历让人们知道了解,以解各自的烦恼忧愁,强社会人心的正气能量。
王剑白天开车,我白天上班,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两人坐在一起,一个讲,一个写。炎炎夏日,加上这个夏天酷暑难当,杭州连续40天高温居全国第一,苍南受其影响,即使在晚上,也是闷热不散,握笔的手出汗浸纸,影响效率。第一稿是作为事迹材料,搞了30多个小故事,加上媒体的20多篇报道,形成了“书稿”。请教了一些老师和专业人士,大家认为不能算“书”,只能算是事迹汇编。再重新来,王剑只管讲,我根据故事编写,这样才有了一点书的“架势”。延至冬天,深夜十一二点,甚至零点,冻手冻脚,完全是考虑到第二天两人都要上班工作,才逼迫中断讲和写。2014年春节后,拿出了第二稿。
王剑作为书中的主人翁,怎么描写他这个人以及他的故事,如何取舍,成为我和他的争论点。《的哥王剑》中的主人翁,是个真实的人物,他首先是个人,是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对有错、有好有坏的人;故事情节中某些突出事件的尖锐性、反复性、人的本性、个人的特性、社会的时代性的东西,是精髓和灵魂,是不能随意避弃的。用舍掉这些去追求完美,其实是不完美的。基于这些认识和争论,我俩大过声,吵过嘴,反复几次,都感“疲惫”,甚至有过“罢笔”的念头。但毕竟王剑认识的朋友多,在大家的指点下,最后统一了认识:大胆写,真实写,写出一个活生生的《的哥王剑》,奉献给读者。
所以,在后来成书中的王剑,虽然以正面形象出现,但也从侧面、背面、头顶、脚下进行透视,大量收集了江苏、浙江发生在王剑一生中的故事,跨度40多年,涉及3代人事,更由于出租车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王剑个人的特性,使其故事具有了时代性、社会性、多行业性、多人文性的集中和展现。也更彰显了王剑有益于社会,有助于民众,有利于和谐,有恩于故乡的模型。王剑的人生仅有几十年,但他的故事会流传。
手握丰富多彩的食材,却做不出丰盛美味的佳肴,这是我最遗憾的事。《的哥王剑》因时间的断续,事件的独立,人物的隔离,一开始就陷入了“事迹材料”的迷茫,最终也没能跳出这个“迷阵”。所以,即使改写了3稿,对题材也难动手术,搞了个几不像出来,足见水平太拙。尽管如此,能成书发行,还是十分感谢主人翁,感谢苍南县文联、苍南县作家协会以及给予指点校正的老师朋友。
我们同在底层
□非旧
那天生冬拿着一本用A4纸打印的书稿来找我,说,陈主任,我写了“王剑的故事”,能不能请你帮我写个序。
我说且慢,以后还是叫我“老陈”,稿子先让我看看——这书稿前部分是生冬写的故事,后部分附录了各地媒体对王剑事迹的报道。我说,你这样疏理一下如何?书名突出“的哥”,把前部分再写实写细,后部分删去。序么倒是简单,或者我邀个领导为你写,或者你自己写,自序是最佳方案。
差不多过了半年,生冬又送来了第二稿、第三稿。我把书稿转给了出版社,让他静候佳音。
几天前,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我立即叫生冬来办公室。他捧着《的哥王剑》,小心翻了翻,又凑近鼻子闻了闻,然后做一次深呼吸,说,终于有了一本自己的书!微笑从心底流出,荡漾开来,也感染了我。
曾有人调侃现在“出书如出恭”,这只对某些作家而言,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神圣的。就像生冬,白天工作,晚上采访、写作,前后坚持了两年,才磨出了“初稿”。他的作品正式出版了,不愧是一个从另一条“星光大道”上走出的明星。说他是“草根英雄”,也许会伤了他的自尊,其实,1951年出生的四川雅安人许生冬,来苍南工作前,当兵18年,任国企高管26年。2001年下岗后应苍南战友之邀前来龙港一干就是14年,原来他不是“平民”。10年前我采写了一篇“打工在龙港”的长篇通讯,其中一个“白领”,正是生冬。但是,尽管如此,许生冬们还是在体制之外,要享受到“普惠”,还有待社会的进步。我们算是老交情了,他已经是“老兄”了,口无遮拦称他“草根”,也就无所顾忌了。
《的哥王剑》是一部咱老百姓的书。作者朴实的语言,传统的叙述,源于真实,还原了生活,用现在的流行语,这叫“接地气”。
接地气的要素,更在于本书的主人翁——同样在苍南打工的苏北人的哥王剑。由于开出租车行业属于“底层”,于是,的哥的生活,每天都有新鲜故事发生。协警、运管、律师、医生、车主、房东、油老板、修理工、伤员、醉汉、小偷、抢劫、吸毒者、人贩子,等等等等,“清明上河图”一样,为我们展现了社会风气种种,官民生活百态。
前些年,同样是一个打工者,写了一篇“散文”,让专业作家资深编辑一致叫好。写得是“他”远在南方打工,被查出绝症,为了医保,得回乡报销。在家乡的审批窗口,“他”第一次去说明了情况,第二次补齐了相关证明,第三次还得排队等候。有句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亦哀”,“他”好不容易挪到了窗口前,急于报销那些医药费。此时,窗口里头的办事员瞟了“他”一眼,把递进去的病历往边上一抛,说,急什么,这种事我见多了。
真想不到,冷漠也是一种锐器,会狠狠往人心深处蜇一下。
的哥常常要跟交警打交道,个别交警——不,准确地说,肯定是“临时工”——也常常会发出“窗口里的声音”。
在《的哥王剑》中,我们还看到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类故事:有母女二人包车让王剑送她们去30公里外的寺庙烧香还愿,说好车费80元。到达后,女孩递给王剑100元,王剑找了20元。正想调头返程,王剑想,她们烧完香在这里肯定很难叫到车,就问她们烧完香是不是还要回去。那个母亲问王剑等得住吗,王剑说没关系,就等吧。大半天时间就这样消耗掉了,等到把母女送回家时,女孩又拿出100元递给王剑,正当王剑找零时,后排的那个母亲突然大喊大叫起来,说,说好的来回只80元。不管女孩怎么劝,那个母亲就是不听,发疯一样又吵又闹……
脑子里为什么会产生杂念是一道难解之题,但能轻易换算心的纯度。某个青年律师为王剑打完官司后,事务所已收了费,还要王剑给他本人“规矩”,正适合当下某个“定律”。
因为这部书,生冬笔下的王剑也成了我的朋友。他来苍南打工也已经十多年了,是志愿者中的活跃分子。他热情外向,善于表达,今年的大年初一,我还在蒙头大睡,他在出车的路上,就给我打来电话,用一声问候,给我拜年。
生冬还是原来我笔下的生冬,低调内敛,与人为善,平时有事没事,他也会跟我打打电话。
我们同在底层。上层与底层的距离,是人心的距离。有王剑们这样的朋友,每天生活在世俗万花筒中,同时弥漫着“地气”,这种生活,虽然有时很无奈,有时有哀怒,但照样有喜乐。
《的哥王剑》
作者:许生冬
出版: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王剑,男,42岁,江苏响水人,出租车司机,在苍南开出租车14年,有一颗正义、善良、感恩的心,被人们称为“好的哥王剑”,感人的故事曾被全国30多家媒体报道。他是首届十佳新龙港人、苍南县文明交通十佳出租车司机、温州市十佳文明出行示范出租车、温州市的士之星、2008.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提名)、2008感动盐城人物(提名)、浙江省出租车服务明星、最美浙江人(温州人)“身边的活雷锋”。
许生冬,男,61岁,四川雅安人,中共党员,政工师。 2001年来苍南,扎根企业13个年头。首届十佳新龙港人、《浙江工运》优秀通讯员、《苍南商会》优秀通讯员、《苍南印刷》优秀通讯员、北京《科印网》专栏名家、《苍南科普》优秀通讯员,有30多篇介绍苍南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经验的文章(作品)获得省、市、县优秀奖,三、二、一等奖。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