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
一个大学生村官到乡村、尤其到边远贫困乡村,能干成多少事情,成就多大业绩,奔出多远大的前途?恐怕谁也不会寄予太大的期望。在大家看来,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的现实原因,有农村人才流失的时势原因,更有大学生就业难与缺乏基层锻炼双重考量的直接原因。
实践中,农村干群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态度各色各样,评价上也参差不齐。如果说,有哪位大学生村官能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那一定是做出了不起的贡献。李西桂就是这样。
其实,细读李西桂的事迹,似乎没什么惊天动地。他做的,一般大学生村官也能做。但关键是为何而做?关于这个问题,李西桂说:“做这些事不是为了领导赏识提拔,不是为了出名获利,而是为了看到村民幸福的笑容。”
这让笔者想起我国古代的一段著名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段话出自《论语·雍也》,对话中孔子的回答大致是说: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圣贤”,这也是我国自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的理想。这种“重民本”的思想观念,代代相传。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发扬。革命也好,改革开放也好,全面深化改革也好,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李西桂讲希望看到村民幸福的笑容,其实深刻地道出了众多大学生村官想在乡村做出点事情、干出点名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说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委实不易。
李西桂从浙江到云南上大学,毕业后到云南偏僻落后的苗族山寨当一名大学生村官,所感所见,震撼了他的心灵,促使他下决心去进行改变--
他与另一位大学生村官一起不懈努力,为村小学申请到“免费午餐”的1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保证学校两年正常运转的资金40万元。当三角村学校的孩子和老师们吃上可口的“免费午餐”时,脸上荡漾起开心的笑容。
他通过各种方式,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起“暖冬”行动,短短时间里价值10万元的爱心包裹从四面八方寄到三角村。2万多名村民在在料峭的寒冬里穿戴上暖暖的冬衣、手套、棉鞋离别火塘,走出家门。山沟里回荡着他们朗朗的笑声。
他为了改变村民的贫困状况,牵头创办了三角村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带领村民发展林下养鸡、山羊养殖、并准备将村里的腊肉、竹笋、蕨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市场及网络营销出去,让收入逐步增加的苗族乡亲舒展开了脸上的愁容。
作为大学生村官,李西桂可以说是最小的“官”。但正是他这样无数位最小的“官”,却是一国一党的为政之本。《礼记》云:“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为政,正是通过李西桂这样无数的村官去落实的。有了他们,才能让一方百姓受惠,才能让中央的“仁政”落地。
唐代白居易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他在杭州修白堤,灌溉土地。后来他到忠州,号召开荒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他还经常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他“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议论毫不理睬,因为他检验自己施政的标准不在官员而在百姓。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官员不管大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是一样的。李西桂知道,吃得了常人难历之苦,忍得了都市人不堪之寂寞,不是自己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不辱一个大学生村官的使命。
《老子》云:“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说,既然要为民众服务,就必须处处以民众的需求着想;如果要领导民众前进,就必须将民众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前面。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营养。
对于李西桂来说,怎样才能检验出自己所干的事情有意义?莫过于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与过去的“上山下乡”不同,国家出台的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并没有鼓励和要求大学生到农村去“扎根”,他们有的两年、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总归要离开。那么,这几年的经历对大家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是“衣服”上的第一个“扣子”。当某一天完成村官使命要离开的时候,我们给乡亲们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乡亲们也一定送还我们多少首肯的笑容。(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