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读书: 创作|风土|读书|人物|艺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在写作中回归故土--《巳蛇·苍南作家作品年选》序

2014年06月19日 22:43:13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森森

《在写作中回归故土》是加籍华人(温州苍南人)张翎老师回到家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作讲座时的题目,今天把它作为序言的标题,我觉得十分的贴切。

……

这次给我的是一本收录了60多篇(首)作品的集子,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文学体裁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看起来似乎是个大杂烩,但就作者的归类来看就知道了这是县作协的年度成绩单,所以编者把它叫作“作协年选”。编者在书的前面部分加上《特辑》,“特辑”的原因是县作协的顾问们为支持作协年度集子的编纂,也将自己近作寄来予以收录,言下之意是对大家作品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苍南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种传统,作协如此,书协、美协、摄协还是音协、舞协皆是如此,老一辈的艺术家总是以无私的精神感染着新一代的前行,使之文艺薪火得以相传。

前些日子张翎老师回到家乡作玉苍大讲坛的讲座,与苍南的文学爱好者进行了心灵的深度交流。她讲到,故土,特别是儿时的故土记忆,是一个作家写作的宝藏。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带着浓厚的乡土、乡情、乡愁,把脑海深处对故土的记忆描绘出来,有如一部口述史一样的传颂,她希望老家的作者也能够多做这样的事。她说自己已发表的小说,尽管描写的大都是海外的人与事,但与故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集子无外乎也是这样,故土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瓦一墙,还是一个传闻、一个小调都是作者写作的题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虽然有些事情非常细微,有些印象似乎已经湮灭,但通过作者的笔触,重新还原了原来那一段生活和历史,显得那么的鲜活如昨,这也是故土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吧。

苍南位于浙南闽东北交界之处,与其他地方最为不同的地方,就是苍南虽处瓯越之地,却不失闽南之风。五种方言互不相通,移民文化和谐交融,留给后代的是十分繁杂的文化特征。正是这些繁杂的文化特征给苍南作协诸友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集子中的吊壁灯、闽南小调、咸菜头、花会仔、父亲的陶醉、故乡书、温州矾矿、王峰三喜、宋阳隔、龙沙探古、鹅峰、梆声依旧、打铁铺子、余家大院、分水关、云台山……无不展现苍南所独有的文化特征。

在翻阅书稿时我抄录几段如下:

我曾经生活过的浙南这片热土,总是充满着争议,总是充满着创新,总是充满着生机!而最让我感到温馨的是,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淌着的爱的暖流……

--《温馨温州》 黄传会

幽深的吊壁灯村故事的确不多,它的故事可能让很多人流传过,经过各种嘴的交接,这种口述的繁衍允许它们混淆变形,甚至疑似抄袭,读者也应该情有可原的。

--《吊壁灯,一个正在消失的村庄》 高崎

我的故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最美的南方小镇,它有溪流,从吴家园水库奔流而下,穿过平缓的丘陵山谷,铺展在藻溪人的屋后。藻溪街(就是直街)滨水而建,清晨藻溪人从床上起来,下楼,抱着脸盆和牙具去溪边刷牙洗脸,水汽扑面,一溜晨沐的人中,父亲看不见小儿子的脸,小儿子找不到父亲。口腔中汩汩的沙场,脸盆碰到水泥河沿的叮当声,藻溪人的笑声――这是藻溪。

--《故乡书》 陈有为

虽说往事如风,逝者如斯,但对一个长期在外的游子来说,随着无痕岁月的印记,愈发加深眷念生我养我的故乡。是啊,阔别二十几年了,我一直没有回到那留驻我青春记忆的家园。

--《梦回宋阳隔》 洪振斌

长长的大烟囱,红红的炉火,重重的锻打声,火星飞溅。这样炽热的记忆,曾是二十多年前城古镇市井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打铁铺子》 陈汉莉

翻阅文稿时我早已将需要写什么序言之事给忘了,倒是此后县作协的几次来电催讨,让我感觉自己好比到了大酒店饕餮一番后才知自己兜里没有人民币一样的尴尬。数月之后,匆匆而就拙作且摆上序言之位置,实有惶惶不安之感,敬请作协诸友一粲。

 

《巳蛇·苍南作家作品年选》

苍南县作家协会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发行

本集所选作品,系苍南作家作品年选。

以苍南本土作家为主,也收部分苍南籍在外作家的作品。

原则上收入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或出版社出版的专集、选集中的文学作品。

其中少数几篇选自2012年底发表的,或在县级报刊发表的,题材均关乎苍南本土的人与事。

“苍南作家文丛”是苍南作协的“精品工程”。

已出版《纸碑》《俯拾集》,《巳蛇》又随之而来。这个“年选本”是目前已出版的苍南作家作品集作者阵容最为广泛的一个选本。

“年选本”的遗珠之憾难免存在。好在还有弥补机会,那就只好等待令人期待的《午马》了。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