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文化教育: 书记专集|县长专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乡镇部门|文化教育|网友播报|外媒看苍南|公告栏|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文化教育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千年话沧桑 古道展新颜——“松山古道”探寻

2014年06月09日 10:52:00来源:苍南新闻网
 

 
 
 
 
 
 
 
 
 

记者 朱笑颖 方耀星/文 许师师/摄

这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山路,它起始于桥墩镇石鼻头,途经松山、土地公坪、发凤头、狮头山、南山头、钱王墓、桶盘山、水沟村、黎阳村,再向西行可至福鼎前关、军营等地。由于年代悠久,古道的名字已无从考证,因其处于松山之中,被人称为“松山古道”。古道全长11公里,路途风光旖旎,古迹累累,其中最灵动的风景则是一群活跃于古道上的古道普查工作者和热心建设者。行走古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前,记者跟随古道普查员黄孝圭等一班人走上古道,追寻那早已远去的鼓角争鸣,探索那烽火岁月中的黄尘老路,倾听那辗转迁徙、历尽沧桑的足音。

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

翻开历史,松山古道的脉络和轮廓便清晰可见。史载,五代时(907-960),分水关为吴越国与闽国交界,分水关为闽所建,吴越驻军于松山。公元967年,吴越士兵用不规则石块等在松山铺出了一条山路,这条就是后来被黄孝圭称为松山古道的老路。据介绍,由于闽国多乱,闽人由赤岸(霞浦)经松山的山路分居温州。松山古道是浙江通往福建的重要咽喉要道。它起始于桥墩镇石鼻头,路经松山、发凤头、南山头、水沟村、黎阳村,西至福鼎前关、军营等地。古道从石鼻头到黎阳村长约7公里,从黎阳到军营共约4公里。

在战争年代,松山古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吴越曾驻军于此间,刘英、粟裕也曾率红军挺进师挺进松山,往返作战于松山古道沿线。在和平时期,松山古道自然就成了交通运输、浙闽经济贸易的重要咽喉要道。

桥墩镇居民黄书钦说:“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常常和几个朋友一起抬着杀好的猪去福建卖,因为福建那边猪肉价格卖得高一些。那个时候还没有康庄公路,我们都是走这山路,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在没有公路之前,村民通过这条路与福建人互通有无,如去福建买海鲜办酒席、将加工好的油茶用肩挑到福建卖等。那时候的浙闽交流因为这条古道形成了络绎不绝的局面,古道是繁华历史的见证。

古道其实并没有有据可考的名字,确切而言,它只不过是一条曾经人人必经的山路而已。《温州府志》载:“松山在平阳县西南八十里,其土宜松。又曰五公山,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尝宴于此。”《平阳县誌》载:“分水山与松山相连;分水山东为松山,高秀与玉苍山相亚;南峰寺在松山颠”。由史料可知,与分水关一脉相连的东侧山峦就是桥墩的松山,松山因其土宜松多松而得名。由于该条山路处于松山之中,黄孝圭老人便将其称为松山古道,以便于书写。又有史记,宋绍兴进士林仰,由闽及浙,翻越重重山岭,至分水关,忽然想起山脚下有渡口可假舟楫前行,一路的辛苦荡然无存,喜悦之情涌上心头,欣然写下了《松山》一诗:“梯尽瓯闽万叠山,山中喜见浙中天。好抛灵运崎岖屐,直上林宗散诞船。”可见,宋朝时潮水涨到松山脚下的平水,经水道船可达松山,再经由古道走向目的地。

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

5月21日,记者冒着大雨,从发凤村段的山路拾阶而上。该路段是整条古道中保持最完整的部分,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设而成,平均道宽约1.5米。雨中在古道踏青,别有一番滋味。石阶上翠绿的青苔沾了雨显得更加碧绿,一不小心踩上去极易脚底打滑,和山路来个亲密的接触。路两旁树木被细雨笼罩着,绿蒙蒙的,从树上还不断滴下晶莹剔透的“明珠”。雨丝融合着草木的香气,弥漫林间,沁人心脾,洗涤了人的心灵,使人通身清澈。

6月1日,趁着天气舒朗,在发凤村主任温奕枝等人的陪同下,记者又从松山古道的中间路段往下走。这次行走,记者深刻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变迁,古道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经过上千年光阴浸润的古道,有的尚能保持原来石块砌成的原貌;有的变成了拖拉机路,被泥土所覆盖;有的路段则被康庄公路硬生生切断,被迫中断消失。但不管其如何变迁,依然还能看出古道残留的走向与痕迹。

古路两旁树木繁茂,青竹成林,挺拔苍翠,一丛一丛生机昂然;朵朵栀子花点缀在丛林之中,相映成趣。行走在这古道上,犹如置身于一片幽静的林海,穿过与世隔绝的时光隧道,没有一丝喧嚣,只有鸟声婉转,虫儿低吟,风起叶动,不用心静亦可听见树叶在微风轻抚下发出簌簌的脆响,脆响中还夹带着栀子花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的清香。奢侈的阳光偶尔探出头来,透过树梢在古道上投下道道斑驳的影子。此刻的我们,好似融合于一幅水墨山水古画之中。

在古道上,记者碰到不少路人经过。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王六囝告诉记者,他是五凤人,年轻的时候常经此道从五凤走到桥墩。后来随着公路开通,大部分人都选择走公路,不走山路了。“后来这条路上长满了杂草,草长得很高,把路给掩盖了,就更没什么人走了。今天我是第一次从这条山路走回五凤,心里很高兴。五十年后还可以重走老路,得感谢这些热心肠的人。”王六囝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从康庄道路通车开始,公路运输的发展和兴旺把一个依赖肩挑背扛的古老时代封存了。松山古道曾经的繁荣与喧嚣,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湮没在岁月长河里。

一群古道热肠的乡民

2013年1月份,温州市开展古道普查工作。4月份,退休在家的桥墩镇干部黄孝圭从镇农办得知了这一消息。这事勾起了他内心深处对古道的缅怀之情。他从小就在古道旁长大,见证了古道的兴衰。二话没说,黄孝圭揽下了桥墩镇古道普查的重任,带领五六个同样有古道情结的人,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普查之中。他觉得那条古道,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需要细细品读。

一年多的时间,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和相关书籍,深入挖掘古道的历史渊源、风情典故,为古道定名。他带着普查团队坚持沿着古道走遍沿途村落,考察沿途风光,用皮尺一步一个脚印地仔细测量古道的长和宽。在古道风光中,黄孝圭他们是古道上一道另类的风景。每次进山考察,黄孝圭都会带上单反相机,边走边用相机记录,至今,他已经拍摄了一千多张古道照片,古道途经几个村落、沿途有哪些风景、有几座山峰,他都如数家珍。在他们的努力下,松山古道被列为苍南县十条重点古道之一。

随着现代公路的通车,很少再有人去走这条古道。由于人迹罕至,古道渐渐

被繁茂的杂草所覆盖,不见踪影。黄孝圭一行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用手中的镰刀、割草刀等工具将路两旁杂草除尽,隔三五步地在沿线种上枫树苗,古道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一个美好的开发愿景

古道沿途植被繁茂,有古樟树、古香枫、油茶树、油桐树、黄栀、竹林及茶园千亩,一路上绿意浓浓,令人心旷神怡;沿途异峰突兀,或形似狮头、凤头、桶盘、凤凰朝阳,形态逼真;有的地方奇石林立,似金龟、雄鸡、神鼠、公婆、蛤蟆、马蹄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途中还有九曲瀑和南山头天湖等自然景观,鬼斧神工,让人流连忘返。古道还拥有不少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除了九峰禅寺、五显大帝、白马侯爷等古宫庙,还有凤凰亭、望苍亭、钱王墓、烽火台、古战壕及陈氏古宅等文化古迹。

随着古道的重见天日,沿途而上,可以欣赏到旖旎风光,呼吸到山林间清新的空气,扫除城市生活带来的疲倦与烦躁,平日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放开心情,沿着松山古道上山游玩嬉戏,爬山健身。

黄华斌是发凤村的村书记,自参与松山古道普查工作以来,他一直在思索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松山古道的旅游资源,让其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青春。为了让前来爬山的游客爬累了能有个休憩落脚的地方,他和村主任在该村通往狮头山的古道口处附近规划建设了一处休闲场所,将雕刻石头、鹅卵石路、亭子、石凳、石桌巧妙结合在一起,搭建一处赏心悦目的落脚点。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喝口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又能于此处俯瞰桥墩镇全景,更可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发凤村有几十户老房子被台风刮倒后无人打理,房子四周疯狂地长满了杂草。黄华斌计划将这片区域整理出来,委托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招商引资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古道旅游业和农家乐,打造一个古道旅游休闲观光园。他表示,山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悠然清静,很适合有烦恼的、压力大的城里人来住上一段时间,看看山中美景,吃点当地新鲜的食物,抛下一切烦恼,享受快乐的生活。

畅想着古道的保护与开发前景,松山古道上的人们始终很阳光,充满着正能量。相信,不久的将来,古道不仅成为一条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也将成为人们创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动力源。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