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搭建对接平台实现专业市场“无中生有”
温州网讯 7月初才开采的西藏那曲活体虫草和干虫草,短短几天时间后,就已经出现在温州部分药行的货柜里。而这背后的大半功劳,要归于苍南浙闽农贸综合市场的药行商人们。
创办市场的“无中生有”,让苍南的各类市场不断冒现,水产品、药材、礼品等,有些立足本地资源,而绝大部分的供销“两头在外”,苍南搭建的只是一个对接平台。
包揽九成东北参茸销售
中央电视台的“聚焦三农”栏目,曾对苍南的浙闽农贸综合市场进行了报道,并称之为“无中生有的市场”:人参鹿茸的产地主要在东北,虫草雪莲的产地主要在西北,可在远离产地的苍南县,如今却有了个闻名全国、号称“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的市场。谈起这件事,浙闽农贸综合市场经营中药商行的商人老周颇有些得意,他告诉记者,5月至7月要在西藏收购虫草,而9月至年底,要赶往东北收购人参鹿茸,虽然市场门店在苍南,但他们一年里的一半时间都往外跑。
在市场里有很多像老周这样的商人,近年来他们不仅收购,有些还建立了自己的种养、加工基地,仅东北三省野生、种养的参茸,他们可以包揽九成。经营明山记中药材商行的陈宗龙说,同样的西洋参,可以根据各地的需要加工成生晒参、移种参、红参、大力参等等不同品种,增加附加值。据他了解,目前市场内200来家经营户,基本掌握了加工技术,之后通过市场,输送到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这种供销“两头在外”、甚至返销源头,正是他们通过各自的基地,争取到了价格优势。
据苍南县商务局统计,目前,该县销售额超亿元的特色专业市场共有13家,其中销售额超20亿元的,包括了苍南礼品城、浙福边贸水产城等4家,2012年,全县市场成交额达135亿元。排名前列的浙福边贸水产城、浙闽农贸综合市场等,其实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既不靠山也不靠码头,但本地的商人,却敢于让“参下山,鱼上岸”,不局限于本地资源,而是在全国各地搜罗,最终把市场开在家门口。
平台背后是人的努力
“办好市场主要靠人”,这是浙福边贸水产城董事长许文树对创办专业市场的理解。他所指的人,一方面是市场里的经营者,水产城有一支3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他们能准确掌握水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商品的价格行情等。营销触角遍及福建、广东、广西、江苏、山东等沿海及全国各地,把市场的营销做强做大。目前,该市场的经营品种,从初创时的单一水产鲜品发展到水产淡干货、水产咸水货、冷冻水产、鲜活水产等,经营模式从单纯的经纪服务,发展到包括自购自销、产地联销、预约订货、代客售货等方式。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交易商多达3000多家,去年水产品上市交易量达27.27万吨,交易额达36.2亿元。
而另一方面的“人”,就是市场的管理者。浙福边贸水产城的管理层吸纳经营户进市场时,也让经营户拥有市场股份,让他们除了有经营利润收益,还享有市场股份分红。浙闽农贸参茸综合市场的管理单位,也最大限度地保证市场经营户的经营效益,以提高他们的经营信心。据市场负责人许少君介绍,为培植市场,他们一直没有向经营户收取市场管理费,到了今年,才开始象征性地按每平方每月2至2.5元收取。同时,对经营不同商品的经营户的场地租金,也分别对待,如经营参茸的经营户,成交额基数大,一间60多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3至5万元,而地产药材经营户,年租金只有1.5万元。除了尽量降低向经营户收取费用标准,该市场每年还要拿出两三百万元资金维护市场,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市场卫生清理,组织经营户到外地参观学习等。
市场文化与本地环境的融合
苍南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供销大军起家的苍南专业市场,如今已不是一个独立的经商个体,而是与本地环境相融合,两者相互影响却又难以复制。
像浙福边贸水产城,不少经营户开始从源头上保证货源不出现季节性间歇。他们通过市场经纪人,放贷给养殖户或经营户的贷款,保守估计每年有3000万元,有力提升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苍南当地、福建沿海的所有水产养殖户,几乎都被纳入市场的后方基地,这使得水产城的货源,不受休渔期等因素影响而保持淡季不淡。
近年来,苍南县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规划管理,对开发建设不多干涉,仅在合适时候做适当扶持。同时,在市场周边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为当地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最近,苍南县发改局编制完成《苍南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规划提出该县在今年拟安排扩容苍南浙闽省际专业市场群和温州礼品城两个三产集聚区,除此之外,还将积极申报苍南浙闽省际专业市场群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 沙默 庄千惠 陈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