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民生调查  ->  百姓生活  -> 正文百姓生活

古城“新闻新播客”——记金乡西门讲新闻老人余庆尧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记者 方耀星

从李肇星批美防长南海政策模糊,无是非观,怎么当大官?讲到习近平总书记会晤奥巴马时强调推动改革,再到近日泄密者斯诺登否认将美国机密卖给中国;从日本防相演讲未提钓鱼岛,却3次提及建立强大日本,讲到马英九称安倍为台湾老朋友,提议就钓鱼岛“三方对话”,再到中国人一直认定“钓鱼是中国的”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从“神十”成功发射,讲到海军首支核生化救援队亮相,再到我国将分阶段建造6艘航母……

每当夕阳西下,金乡镇五一村的西门公园百年大榕树下,总是聚集着一群男女老少,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当天播报的国际和国内新闻。讲者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听者鸦雀无声、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榕树大讲堂 风景这边独好

无论是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被曝有374间房产、且好色但不贪财,还是雷政富曾求曝料人撤不雅视频;无论是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审判为强奸罪,还是河南永城市委办副主任强奸11名幼女被执行死刑;无论是菲律宾海防员枪杀渔民“边笑边开枪”,还是延安城管酒后执法,双脚跳起猛踩男子头部;无论是吉林一禽业加工厂爆炸120人魂断“牢笼”,还是厦门公交纵火案无辜乘客命送“烤箱”。每一天新闻,每一件大事,经过老人生动形象的讲解、极具感染力的演绎,以及匠心独运的综合艺术创作加工后,每一条新闻如鱼得水、生猛鲜活地在西门新闻大讲坛上精彩播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铁杆粉丝们提前纷至沓来,汇聚在大榕树下,静待余老师开讲,先听为快。

“余老师两年前是在南门那边讲新闻的,后来西门公园建成投用后,成为金乡镇人气最高、游客最多的地方,他又应邀转到我们西门讲新闻。”83岁的余善安老人也是余庆尧的“忠实听众”,两年来他一直坚持饭后散步前来公园听新闻的习惯。他告诉记者,西门公园是块风水宝地,余老师讲新闻更是锦上添花,现在不但老人迷上听新闻,周边的年轻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也喜欢到这里了解国内外大事,开拓自己的眼界。每天6点半到7点半,榕树下都有上百人来听新闻,人多时挤都挤不过来。

“余老师的新闻讲得太好了,我们百听不厌。如果有一天他没来,我们大家都提心吊胆,好像掉了魂似了,生怕他出什么事”。五一村年轻人林孝通也是余庆尧的“绝对粉丝”。他说自己听新闻真的听上瘾,特别是在苦苦等待时,如果有人看到余老师的身影后,喊道:“来了,来了,余老师来了”的时候,大家那个兴奋与激动真的难以用词来形容。他告诉记者,最爱余老师讲保卫钓鱼岛的新闻,有几天大家真的恨不得马上乘船出海去保钓。再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展反腐败工作,让一批贪官污吏成为“阶下囚”,那真是大快人心,顺合民意。

新鲜特色菜 为谁辛苦为谁忙

余庆尧每天晚上讲好新闻后,便立即回家打开电视机收看中央和省市县新闻报道,第二天早上又多年如一日地习惯性前往报摊查阅新闻。他记性非常好,《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浙江日报》、《报刊文摘》等报道内容,一般他都过目不忘,牢记在心。回家后利用长期积累的新闻智慧,快速进行综合加工后,丰盛的“新闻晚餐”也便成竹在胸,大功告成,只待夕阳西下时分精彩上场。每天他都去报摊找新闻,早和报摊老板混得滚瓜烂熟,但因为总是光看报不买报,总觉面子上的确过不去。余庆尧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没办法,我只好每次坚持买一份《参考消息》作为补偿了。”

老人生活条件很俭朴,每月仅靠被下放后,政府后来发的数百元补助工资和儿子的孝顺钱消遣日子。凭他的知识水平和人缘关系在金乡实现“再就业”,每月入帐一两千块不在话下,或者待在家里,安安逸逸颐养天年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老人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只要一天不去讲新闻,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老是感到欠了人家什么没还上似的,为此哪怕赶上感冒发烧、小病小闹时候,我一般都忍一忍,讲好新闻以后再说。我知道我离不开他们,他们更离不开我。”余庆尧告诉记者,最让他开心的就是每天散场后,看到老人们意犹未尽,不舍离开,继续对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发酵”的情景。

“余老师很辛苦,每天要找新闻、记新闻、讲新闻,但他从没说过一声苦一声累,一直都是坚持不懈,乐此不疲。”林孝通告诉记者,夏天,听众们送上矿泉水,他坚决不让,个把小时的演讲对他来讲一气呵成、小菜一碟。冬天,看到在寒气袭人的湖边,尽管老人有时讲得十分投入和尽兴,大家很不忍心,怕他着凉,劝他早点收场。老人却谢绝好意,反而加班加点,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人与新闻之外的热情和温暖。特别是雨天,遇上小雨,大家坚持一阵,雨中听新闻也别有一番情趣;如果赶上大雨,大家就簇拥着老人到榕树左边的凉亭和走廊上继续开讲。

讲一两场的新闻容易,讲百把场的新闻很艰难,讲上千场的新闻更是难上加难,但老人还是一路风雨兼程地挺过来了。没有任何荣誉和奖状,没有一分报酬和奖赏,但老人心里很亮堂。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这碑那碑比不过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用到余庆尧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说道,以前看到一些老人家整日沉迷于麻将间,很心痛。现在让他们有了一个丰富精神生活的好去处,感到很满足。特别是谈到先后有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前一天晚上高高兴兴地来听新闻,第二天早上传来已经安安乐乐地与世长辞,余庆尧很感宽慰。用他的话说是用新闻送夕阳,让老人们一路好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老人们对新闻的喜欢和眷爱,与余庆尧的艰辛付出已经休戚相关,水乳交融。

难解今生缘 新闻如若初相见

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新鲜又重大事情的报道。尽管没有上过一天新闻课,没有当过一天记者,余庆尧对闻的理解很通彻。“新闻这东西很有吸引力,不但我关心和喜欢,大家也同样关注和爱看爱听。”第二次采访老人时刚好赶上一场大雨来袭。焦急万分地等待淡定从容的余庆尧讲完新闻,把他送到南门老家时,顿时狂风暴风,两个人顷刻间全身湿透。

在余庆尧居住的南门一间低矮的旧平房里,记者看到,他的家中堆满了一沓一沓的旧报纸。他告诉记者,有的《浙江日报》是儿子帮他订的,《温州日报》是镇里一位热心干部送的,其余的都是他四处收集的。

从与余庆尧老人的交谈中了解到,其实老人与新闻早有渊源。余庆尧本是我县凤阳人,6岁时因生活困难被抱养到金乡。他打小天资聪颖,1953年13岁小学毕业那年,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代课教书的历程,那时每月工资16元。他白天教低年级学生,晚上还兼职教妇女扫盲班。虽然忙得团团转,但少年得志,桃李周边,算是件“美差”。16岁考进平阳油脂公司,17岁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机械专科学院后,分配到一家制氧公司上班。1959年又被“下放”回到金乡。1960年开始重操旧业,拿起教鞭,在赤溪学校代课教书。“艰难困苦”的三年“抗饿”奋战后,他又回到古城,转身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初期,他如沫春风,先后办过菜馆、年糕加工厂,自己为自己打工,自己当老板。他笑逐颜开地告诉记者,其实自己是个讲书人。早在60年代文革期间,他就偷偷地讲历史、讲人物、讲新闻、讲故事,大人听书两分钱、小孩1分钱,没钱的只好免费。这样一个晚上也有一块五左右的收入贴补家用。但如果被“革命者”逮住,那就颗粒未收,还免不了皮肉之痛。

“改革开放后,经常有学校、部门和企业请我过去讲书讲课,那时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放开嗓门、放开胆子讲,心里真得非常畅快。”谈及演讲,老人显得特别兴奋和出彩。他真诚地说,新闻内容每天都在变,每天都有新面孔,很新鲜很好看很吸引人。老人,特别是没文化、一辈子看不懂一条新闻的老人,听了新闻演讲后,大家都开始喜爱。“能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一种乐趣,让他们脑子不会痴呆,精神不会空虚,我真的很开心很幸福,我认为这一切都值得。”余庆尧说,作为平民百姓能为乡里乡亲精神文明建设出力,能为政府宣传工作出力是件高兴事。特别让余庆尧兴奋不已,念念不忘的是,上月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苏庆明到西门参观时,饶有兴趣地听完余庆尧的“新闻联播”,对他精彩出色的演播赞赏不已,鼓励他继续让新闻接地气,为民众传递正能量,讲好办好“夕阳红讲坛”,讲出草根特色,办出讲坛品牌,真正为古城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草根很微小很位卑,但草根也很坚强很伟大。听来自草根的声音,是一种享受、一种震憾,一种洗礼,一种升华。结束采访时,余庆尧叮嘱记者下次到金乡顺便带上几份《今日苍南》,让老人们及时全面地了解家乡建设发展的新闻事件。他还风趣的表示,只要生命犹存,他会将新闻讲到底。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