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静静
偶然机会参与献血,初次体验助人为乐的喜悦,此后不时参与献血,5年内,在浙江省多地累计献血26次,个人献血量相当于全血10000多毫升。2008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他,三年后得知一位血液病患者急需移植血干细胞,经检测,面对1/100000的匹配概率,自己恰是那个珍稀的“1”,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反对和邻居朋友“犯傻论”的压力,毅然赴杭为陌生人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239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1年9月份,林巧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经本网及省市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更在省内尤其是我县及浙江农林大学掀起献血热潮。而记者也始终关注着林巧生骨髓捐献后的动向,特别是身体状况。
经过几次采访接触,当林巧生再次面对记者,他收起了初见时的腼腆,侃侃而谈生活和工作的近况。目前他在钱库镇的一家公司上班,由于自己的专业比较偏,因此找工作让他遇到了不少的坎。而当初面试时,林巧生只字未提捐献骨髓的事,记者问及如果招聘方知道他的这一经历是否会更有优势时,他这样回答道:“我倒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件事,我认为工作应该更加看重能力,不想将这个作为自己的优势。而且时间久了,周围的人也开始逐渐淡忘,家人也已不再多提,只是考虑到身体状况不允许再献血了。”
林巧生说,家人一直比较担心他身体机能衰退,但他觉得现在身体状况还是挺好的,就是比较容易疲惫。不久前,他在路上遇到采血车,又瞒着家人悄悄去献了一次血。他表示能理解家人的担心,自己也会在确保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参与献血。
记者问他是否知道目前受捐者的身体状况如何?他说自己现在不是特别清楚。因为按照规定,骨髓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要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主要是为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尤其是避免对供者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而言不可避免有失败的案例,个别患者家属在失败后往往再次追踪至供者的家中纠缠。因此,一般要等对方病情相对稳定后,如果供患双方对见面都无异议的话,双方才能相见。
现在,林巧生偶尔也会参加县红十字会组织的活动,鼓励和发动身边的人参与义务献血等爱心活动,辐射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不幸的群体得到帮助。他始终认为:“我只是做了件平常事,许多人如果遇到相同的境况,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而现在距离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快一年半,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赞扬,他显得很坦然,他说这件事情对他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受助者的身体能恢复健康,那么自己的付出也算有所价值。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