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邱新福 文/摄
苍南县南宋镇是一个人文古镇,现为矾山镇南宋社区,据《苍南县志》和宗谱记载,南宋地名几经变革,宋代称宋阳,清代为平阳十三都,民国称南宋乡,地处丘陵地带中的山间盘地,四面环山,中央为小盆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风淳朴。
南宋出土了不少文物。据1986年猪母岭出土的文物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南宋镇南宋村、埔坪村这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过。1986年,南宋村大宫潭顶出土过一只宋代葬品铜龟,石门岭村出土过宋代葬品瓷器,南宋村寮子岗还出土过宋代文房四宝石墨砚。这些文物的发现,印证了南宋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
北宋樟树王与普安道院
南宋镇南宋村有一株高大雄伟的香樟树,植于宋钦宗年间,树龄960余年,树高大且枝繁叶茂,其枝丫伸展达20平方米,胸围9.6米,树高16米。虽历经沧桑,但神姿豪迈,风骨端严,生机盎然,成为南宋一道美丽风景线,1995年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苍南树王”并勒碑为铭。
普安寺,现改称普安道院,位于溪光村翠峰山麓,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后几经修葺扩建,现为二进式三世木结构殿宇,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该寺青山环绕,林木葱郁,地方清幽,身临其境倍感“迟日江山丽,春风草木香”。寺内有宋代石砚台一方、磉石二枚、清代石水槽一方,称之为镇寺“三宝”。
青石大砚台长10.3厘米,宽43厘米,厚13厘米。石砚台右边圆凹型,为水池,池下有排水孔,中间蛋型笔架可放置3支毛笔,左边四方形墨池,中有隔道,一方放墨,一方磨墨之用。砚台外沿书刻南宋年号。据老道士介绍,早年寺院香火鼎盛,有百名道士。这块青石砚台供抄写经书之用。
李氏古民居与欧阳氏古民居
南宋有多座古建筑,多为清代乾嘉时期建造,较有名的有李氏民居、周氏民居、欧阳氏民居、王氏祖居。
据李氏后人李敏须介绍,李氏古民居有六座,分别位于南宋溪光村、大埔山村、埔坪村,以及南宋社区内。其中南宋社区内北山李氏古民居规模最大,现保护完好,列为县文保单位。相传在宋代时,南宋镇就比较繁荣。如今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闽南迁入。南宋的姓氏以李氏为大族,其余包括了欧阳、吴、陈、孙、周、王等姓氏。
据李氏宗谱记载,李氏北山古民居由李遇春始建于乾隆年间。李遇春,字士修,秀才,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遇春从父亲这一代开始,白手起家,通商闽粤,经营渔业捕捞等,从而置办田产,积累丰厚的家产。李遇春“尤善治生”,以“居处未广,则又卜吉于北山,躬营堂构”,相传房子先后造了10年之久。
北山古民居坐西朝东,依山傍水,规模宏大,门楼有精致的青石石鼓门当,从门楼的规模和体制看,不失大度,虽比不上高门大户,却也是富有之家。古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的一层楼房。纵轴是一条青石条石铺成的通道,由台门、前厅、厢房、中厅、正厅、后花园等构成假五进真三进的合院式木构建筑。
围墙用乱石砌成,南北长120米,东西长80米,共有房屋54间,落地柱子杉木360根,厅堂地面以地砖铺成,沿阶均以海石灰拌黄泥筑成,至今仍然完好如初。以前院内有18个大小不等的水井,井旁有多个石水缸和水槽以供饮用、洗涤和防火之用。整体结构气势不凡,建筑雕梁画栋,花窗的雕琢也很精致,是很有代表性的江南民居建筑。
而被称为“建筑博物馆”的垟尾园村欧阳氏古民居,坐北面南,由台门、厢房、正房组成合院落式院落。台门位于建筑中轴线西南侧,砖砌仿木构,三开间,大门两侧为青砖墙跺,下部用块石垒砌,上用青砖侧砌,凹槽内灰塑对联,额枋之上灰塑匾额,屋面双落翼悬山顶,天井用块石铺设成十字相交之甬道,高于两侧地面。
东厢房三开间,二层阁楼式,正房面阔九间,明间为敞厅,作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隔扇前置神龙案桌,桌上供奉祖宗牌位,正房前出腰檐,前廊为船篷轩结构,屋面硬山顶;台门西侧建有一砖砌二层楼房,面阔三间,底层用块石垒砌,上层用青砖侧砌,明间设大门,为主要入口,门楣之上灰塑匾额,匾额之上为一圆形窗口,两侧塑科林斯柱,柱外设鱼形排水口,山花为三折式,中心灰塑牡丹图案,次间下层中间开一方形门洞,二层开一方窗,外置贴壁式穹形门罩,山墙上部开有相邻二窗,屋面为传统的两坡顶。
台门和正房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极具我国传统的木构特点,东厢房建造时间略迟于正房,而台门西侧厢房为清末民国初所建,为传统的木构和西式建筑思想结合的建筑,西厢房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砖构建筑,欧阳氏古民居因为集合了传统木构、仿西式、现代建筑于一体,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年,不愧为一座“建筑博物馆”。
清代古匾额与五间亭
南宋古匾多,大多悬挂厅堂之上,木质匾居多,出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之手,书法精湛,措辞文雅,寓意深远。有祝寿匾、赏赐匾,黑漆金字,显示着门庭荣耀。
如溪光村李氏古民居,为李遇春祖父李钦德故居,四合院,有三百年历史,正房大厅悬挂两方大匾额,其一“父子五世”为清嘉庆年间嘉奖李钦德及其长子李光泰、次孙李士修、曾孙李志瑛等,相继五世同堂。其二“盛世瑞征”亦为清嘉庆年间李氏李成春高寿百龄、五世同堂而立。李氏北山古民居大厅中间悬挂“五世堂”匾,系清代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徐树铭为李钦德孙李遇春立。
大浦山村李氏古民居为李江春故居,二进四合院,大厅挂“棣芳堂”匾,系瑞安名士、探花孙希旦赠李湛兄弟,其厢房正厅也有一匾额,上书“松筠媲美”,为清乾隆年间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赠李成春。此外,垟尾园村欧阳氏古民居大厅上悬同治八年徐树铭的匾额“五叶衍祥”,书法劲壮美观。
南宋山路四通八达,建有路亭较多,专供行人休息场所。众多路亭中,最大最长算南宋垟丰村垟头宫前的五间亭,为清道光年间群众集资修建,至今保护完好。垟头宫由前殿、正殿组成,前殿坐北面南,面阔五间,二层阁楼式,前出腰檐,内置戏台,隔断前廊作为路亭,故称“五间亭”。
亭内平置数方条石,历经岁月沧桑,光滑无比。路亭外侧设木质鸭颈椅靠背,作为行人休憩之座,中间开有拱形门洞,作为主要通道。垟头宫和路亭的隔墙用青砖砌筑,外抹白灰,两次间辟门,置二扇对开木质大门,作为宫和路亭的联系,屋檐为前殿的腰檐,出一挑,用瓜篮垂柱,路亭东西两端用块石垒砌成山墙。垟头村位于南宋溪光村至藻溪镇的矾运古道上,路从上山转入下山,所以在五间亭休息的行人甚多。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