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社会新闻

百岁寿星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编者按:我县目前有百岁老人69位,这些百岁老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本网特向读者讲述几位寿星的故事,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些寿星健康的生活习惯、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了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百岁老人会洗衣(摄于2009年)
 
 
“红领巾”向老寿星献花

张香梅:浙江省最长寿母亲

邱新福 文/摄

她脸上刻满了皱纹,身材瘦小而结实,头上仍有几缕黑发。人人称赞她是“勤劳节俭爱卫生的长寿婆”。

张香梅于1900年出生在赤溪镇园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未上过学,从小养成爱劳动习惯,一般农活她都会干。20岁时她嫁到凤阳乡鹤峰村一家农户,她婆家居偏僻山区,解放前是红军游击队临时居住点,她曾为红军煮饭烧菜,不怕辛劳和危险。30年前丈夫病逝,一家重担落在张香梅肩上。因家庭贫困,其大儿子早年病故,二儿子让人抱养。在她身边服侍的三儿子陈仁年61岁,至今没有婚娶。她和三儿子一直相依为命,上山种番薯,下地播水稻,开荒种菜、养猪养鸡、编织渔网、采茶砍柴,日起而作,日落而息。

从她的儿子知道她母亲的长寿秘诀是从不挑食,多素少荤,喜吃番薯丝,咸菜、蚕豆、带鱼等,吃得慢,嚼得细。她喜欢睡觉,晚上6时入睡,上午七八时才起床,爱静坐多散步,喜与邻居拉家常。她爱看戏,每次村里公演大戏她都必去。老人心态好,对人和蔼可亲,为人乐观,心胸豁达,家庭和睦,知足常乐。老人在生活上最大的特点是爱干净。室内摆设虽然简单,但是家里的所有小物件整理整齐,一尘不染,如今年事己高,喜欢收拾家什的习惯却一直保持着。

 

 
 
迈着这样一双小脚,走了百年的路。

蔡阿湘:急性子的寿星

林娟辉/文 李士明/摄

这是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午后,车至藻溪邮电局后,向左,在一侧是清清的小河,一侧是金色稻田的乡村路上行驶约10分钟,就到达山清水秀的高岙村了。经村民的热心指引,在高岙村94号民房里,我们看到了刚起床的寿星——蔡阿湘。

108岁的阿湘婆面容慈祥,身材娇小,花白的头发拢在后面,扎成马尾。她坐在床沿上,正要将缠过的、约10厘米长双脚放进毛线拖鞋里。门外一阵秋风吹来,老人抖了一下,他的儿媳赶紧拿件外套给她穿上。在和老人相处的一个多小时里,老人一直这样静静地坐着,不用靠,不用扶,不时有乡亲进来问候,她不能全认出谁是谁,但对来客,她指指床对面的椅子,用温州话说:“你坐,你坐。”

老人的娘家在沪山蔡家桥村,她没上过学,但会两种方言:温州话和闽南话。嫁到高岙后,老人几乎没讲过温州话,最近,她却时不时地和家人讲温州话,让家人听不懂又好奇。

老人两年前还精气神十足,能自己揉洗衣服,能拄起拐杖出门逛逛,现在腿脚不如从前灵活,家人怕她摔着,衣服不敢让她洗了,出门也要盯着。

采访当天,老人的孙媳小芬也刚好回来,小芬剥了一个桔子递给她,老人掰了一瓣放进没牙的嘴里,双唇一含,酸!五官立刻凑在一起,像朵菊花,可爱极了。乡亲故意考考老人的记性,问她:“这屋子是谁的?”“小芬的。”老人回答准确无误。“双胞胎今天有来没?”大家又问。“饭有吃。”老人的耳背逗乐了大家。小芬告诉我们,老人除了耳背,记忆也不如从前,很多人她认不得了,但对自己的双胞胎重孙却没迷糊。

老人怕孤独。她的四个孙儿都在外打拼发展,平时,家里就儿子、儿媳陪她了。儿子章才贯是个庄稼人,73岁了也没闲着,农活多时迟归,老人会急得眼泪汪汪。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光,看到儿孙绕膝行,她笑逐颜开,说:“厚显,厚显。”(闽南语,很好的意思)

老人一生勤俭,从前在家养猪、养鸡、纺线、织布,没怎么闲着,吃、穿从不讲究。小芬说了一件他爷爷奶奶持家的趣事:几年前,有次奶奶将自家攒的一篮子鸡蛋,让90多岁的爷爷(已去世)走着提到灵溪卖,结果没卖掉,爷爷提着鸡蛋到小芬的店向她诉苦:鸡蛋没人买。“没人买我买。”小芬将30多个鸡蛋全买下了,老人才开心地回去了。

蔡阿湘老人一生从未打针吃药,平时若有肚子痛等小毛病,喝杯盐水就解决了。她胃口一直很好,一日三餐一顿不落,每顿能吃一大碗米饭,饮食以清淡为主,但不喝汤类。

和大多寿星不一样,蔡阿湘是个急性子,章才贯风趣地用“泥鳅”也形容母亲的急性子,“别看她现在安安静静的,我小时候没少挨她的骂。”现在饭若上迟了,老人也会急着嚷嚷:“饭不让我吃了,是不?”

章才贯说自己是十岁时随母亲嫁到高岙村的章家,现在他有两个姓,有次在沪山蒋氏祠堂看族谱,方知自己曾有三个哥哥,都夭折了。她不清楚娇小的母亲怎么能独自承受这些伤痛?为何从不提起?

老人不愿意提起,儿子不忍心问,很多往事就消失在静默的岁月中,但从老人时而“闽南语”,时而“温州话”的恍惚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百年岁月的起伏,还有老人对故乡故人的依恋。

 

 
 
老人在豆棚摘豆
 
 
老人在晒豆
 
 
老人割草回来
 
 
五代同堂

王世听:前半生工人后半生农民

邱新福 文/摄

昨天,笔者慕名来到矾山镇内山村石壁头自然村4号,探访矾矿第-代工人——百岁老人王世听,看看老人现在的生活,感受老人健康经验。

据矾矿志记载:1950年国家宣布全国矿藏均为国有,平阳矾矿办事处成立。从那时起,王世听成为矾矿第一代工人。他挑过矿石,当过炼矾工,技术精湛,65岁退休后回家务农,一刻也闲不住。乡亲称他为“不老松”。

内山村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早上9时,笔者沿机耕路走1小时,来到这个深山古村落,遇到一姓王女村民,听说我特来访问王世听老人,她乐当向导。她边走边指着下面好几处水田说,“这是老人种的稻田。别看他一把年纪,干起活来不亚于青年汉子,去年收粮千斤,番薯也有千斤。这些大白菜油冬菜也是老人种的,他家吃不完,就送我们这些邻居。”说话间不觉就到老人家,这是一座砖石木结构老楼房,远远见到老人正全神贯注在小水沟旁拔野草。听说我来专访,老人脸上绽开笑容,连声说“欢迎欢迎”。他带我进屋坐下,他的媳妇端上-碗茶水,茶水又清又甜。老人的孙子说,屋后有口水窖是爷爷建造的,水是山顶上引来的,没污染,我们都吃了几十年,水源充足不断。我打量着老人,只见他穿着深咖色夹克,脚穿旧力士鞋。脸色黝黑,粗手粗脚,身体结实,精神矍铄,说活口齿清楚,只是耳有点背。老人记忆力好,当我问他什么时候当工人,他说12岁开始拾沙内,20岁当炼矾工,39岁当烧矾工一直到65岁退休。说到老人长寿经,孙子王汝宝滔滔不绝。老人为人和蔼可亲,知足常乐,勤劳俭朴,他是矾矿最老的炼矾工人,退休后,他成为村里有名的种田能手,家里陈列着许多劳动工具,犹如十八般武器件件齐全。他长期与锄头为伴,两把锄头用久了,锄柄油光发亮,锄头铁口磨得发光。百岁还能挑粪,走起山路来稳稳当当。他下田插秧,上田种薯、种菜、种瓜、种豆,自家人吃绰绰有余,还送给村里人。他平时不是上山拾柴禾割草,就是清理环境卫生。晚辈看他岁数大,想让他休息休息,但他却闲得心里发慌,就是下雨天,也要无事找事,干些如修补农具等活。

老人生活俭朴,过生日,儿孙买新衣新鞋给他,他总是放在箱里,只有做客才穿。他不吸烟不喝酒,三餐定时定量,上午吃炒蛋饭或面食,中晚吃干饭。他爱吃番薯和芋头,还爱吃猪蹄,一连20天吃不厌。老人习惯早睡早起,每天吃完早饭后休息一会儿,就开始他的劳动项目。儿孙孝敬他,买了补品,他都舍不得吃,他说身体好坏,不在吃好穿好,而在人要多动,加上心情舒畅,这比什么灵丹妙药都好。

临别时,他孙子拿出一幅大全家福照片让我看,一家35人。王老人笑着连声说:“我一家过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好领导。”


 

 
老人很高兴
 
 
一边看电视一边用脚伴奏
 
 
儿媳夸我好呢
 

王孝棒:苍南最长寿老爸

林娟辉/文 李士明/摄

2012年温州十大寿星候选人登记表上,王孝棒的现居住地为灵溪镇康乐路68号。上周六下午,我们拨通了老人儿子的电话,他告诉我们父亲现在上江小区小弟的家里。随后我们联系上了老人小儿子王大梁,他说自己和媳妇现不在家,让我们隔日再去。记者不禁好奇:百岁老人还能在儿子家轮流走动,家人还放心让他独自在家,莫非老人真如其名,很棒?次日上午9点许,我们叩开了18幢601室的门,终于见到了鹤发童颜,看起来挺棒的苍南目前最长寿老爸——王孝棒。

寿星脸色红润,穿着黑色对襟上衣、黑色的裤子、纳底布鞋,看起来特精神干练,恰如邻居说的“不像有一百多岁”。我们进门时,寿星正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视,身体并不靠着椅背,虽说听力不好,但他边看边用脚板有节奏地拍打着地板,似乎津津有味,一副挺享受的样子。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老人的儿子老大老二携媳妇,早早赶到老三家,因为老人听力不好,不好交流,他们七嘴八舌向记者说起老人的生活点滴。

王孝棒,生于1907年,原住沪山半垟村。老人前半生没享过福,很小就在地主家做长工,一干就是30多年,由于他老实忠厚,做长工虽苦,东家对他还算不错,怕他被别人诱骗,把他每年应得的粮食扣起来,说是等他有出息时再一起给他,王孝棒近40岁结婚时,果真挑回了很多粮食。

“这样的老人,太难得了!”儿媳们纷纷夸着自己的公公,“他心态非常好,我嫁过来几十年了,从未见他红过脸,骂过谁,对儿孙总是笑眯眯的。”在儿子的记忆中,父亲常常吃亏,并不计较。“以前生产队劳动时,别人经常扣他工分,他也从不争辩。”

老人还特爱干净,二三天就洗一次澡,将里外衣服彻底换洗,即使酷暑,他也要穿双袜子,寒冬也坚持自己洗澡。除了2003年胸前长了一颗息肉,虚惊一场,住院了几天外,老人身体一直良好,从不用吃药打针。生活大都能自理,只有衣服让儿媳洗。老伴去世后,王孝棒就由三个儿子各三个月的轮流赡养,每次到上江小区的六楼,他拄着拐杖就自己慢慢上楼了,中间儿子让他休息一下,都被拒绝。我们在客厅聊着时,他按掉房间里的电视,不拄拐杖就自己出来了,笑眯眯地坐在餐桌旁椅子上,接过儿子递来的桔子,吃起来,将籽一颗颗吐在手上,再一起扔掉。

“很厉害呀,虽不识字,不看日历也能算出今天是农历多少,清明、冬至等节气什么时候到,算得比我们还准。”儿媳们夸他,儿子们个个来看他时都能认得出,上月长寿保健补助金发放前八天,老人就提醒儿媳,你再过八天去取钱。儿媳说老人一直不当家,但他爱钱,以前自家种的农产品拿去卖掉后,他就存私房钱了,现在每次儿媳帮他取来的钱,他要自己保管,放在一个钱袋里。

老人从不沾烟酒,不挑食,现在只要咬得下去的食物他都吃,一日三餐正常。他还爱看电视吃零食,每天水果、牛奶不断。他早上起床后没事就打开电视,搜自己喜欢的戏曲节目,晚上6点多钟就上床睡觉,他喜欢边看电视边喝牛奶,一盒牛奶不会一次性喝光,看一会电视喝几口,一次牛奶分十几次喝光,挺自在的。

“你现在高兴不?”王大师凑在父亲耳旁问,“高兴。”老人嘴里含着桔子答道。

 
 
 
 
耳朵不灵了 
 
 
擦好脸再拍吧
 
 
再大声点

 

陈思链:乡村理发师

恰恰/文 士明/摄

寿星陈思链是一个乡村理发师,他儿子说他一辈子呆在乡村,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扛起锄头干过农活。

陈思链原住观美水库旁的一个幽静的村子,近几年才随儿孙们搬到78省道旁的三美村新房里。这是一间崭新的三层楼房,住着已分家的老人儿子、两个孙子三家人,楼房后面盖起一间平房,平房分成两间,后半间放着两个煤气灶,是儿子和孙子的厨房,前半间铺着老人的小床,用一块大红花布拉起床帘,简陋但温暖。

我们进去的时候,老人正坐在楼房与平房之间的过道里,看看邻居洗衣服,看看云彩飘过的蓝天。我们和他说话,他听不见,村干部凑近他耳旁喊了一声,他答非所问。老人挥手比划着说自己耳朵听不见了,左眼看不见了,右眼也看不清了。但记者拿起相机给他拍照的一霎那,他的反应之快让人惊讶:他立马坐直了身子,抬起手整了整中山装领子,拍了拍衣服的灰尘,又从上衣口袋掏出蓝格子手帕,擦了擦脸。那架势挺有明星范儿,不像农夫。

无法用语言交流,我们只能从老人的儿子陈维停和邻居口里获知些老人的事。陈思链曾是村里附近闻名的理发师傅,以前,他理发是包村的,承包一个村,就要负责全村男女老小的头发,每个月理2次,每个人一年2元,16岁以下村民免费。陈维停说他父亲做慢工细活,一年下来没赚几个钱,穷得直到40多岁才结婚。陈维停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等米下锅的日子,一个带鱼头吃一整天。陈维停是9月大被陈思链抱养的,后来陈思链又生了个儿子。可还是穷,没能给儿子们娶媳妇,小儿子做了上门女婿,陈维停一半过继给别人。老人70多岁歇业以后,两个儿子各负责赡养一个老人,陈思链归老大,老伴归老二(几年前90多岁老伴已去世)。

老人一生话不多,饭量也不大,喜欢少吃多餐,一天要吃个六七次,不挑食,也无什么喜好,以前会喝点酒,抽点烟,现在岁数大了,腿脚不如以前,经常家里坐坐,床上躺躺,渐渐酒也不喝,烟也没抽了。陈维停说,父亲很随和,粗茶淡饭从不嫌弃,有时儿媳也干农活去了,他就白米饭冲开水,也当一顿。

陈维停是个憨实的庄稼人,他说:“我是抱来的,对老父更要细心,不然会被别人说的。”老人患有哮喘病,不能着凉,前几天,他已弹了一床十几斤的棉被给老人候着。他希望老人还能健健康康多活几年。

 
 
 
自家种的蔬果吃得放心

陈金花:爱笑爱干活百岁老人

邱新福 文/摄

凤阳乡是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畲族乡。乡里的长寿老人很多,其中的顶堡村更被人称作“长寿村”。百岁老人陈金花就生活在这里。她是个爱笑爱干活的老人。

今年104岁的陈金花从外表上看只有80多岁。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她性格温和,在家里从来不摆长辈架势,与村里人也和睦相处。她的媳妇逢人总是说:我婆婆的性情真好,从来不见她发脾气,能让就让,能忍就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老人在家里大小事总是争着干。打扫卫生、割猪草、养猪,干起活来手脚利落。她乐于助人,邻居红白喜事,她不叫自来,忙前忙后帮个不停。她讲究卫生,家里的木板壁擦洗得干干净净,食橱一尘不染,家具摆得整整齐齐。

老人还有一个好习惯——早睡早起。早上6时起床后,就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散步锻炼。在饮食上,老人非常简单,以粗粮为主,喜食番薯和薯丝白米饭。她从不与人攀比,知足常乐。如今百岁的陈老婆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神矍烁,生活还能自理,走路不用拐杖,经常走家串户拉家常打扑克。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