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好人网上行:张炳钩与他的应急救援事业
张炳钩讲述他和“壹加壹”的故事
温州网10月21日讯(记者 颜弘炜 黄国强)“我对做好事三个字的理解,就是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张炳钩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今天的讲座。这是“温州好人”网上行网络视频互动系列讲座的第五讲,主讲人是苍南县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的理事长张炳钩。
自然灾害频发的苍南出了个“壹加壹”
讲座一开始,张炳钩为大家展示了一段视频,这是一期凤凰卫视《与梦想同行》的节目,主持人许戈辉用简练的话语,介绍了张炳钩与“壹加壹”。
有着三年多自由撰稿人经历的张炳钩是壹加壹应急救援中心的创始人。建立这个组织的初衷,是因为苍南濒临东海,经常有台风肆虐。那种台风过后的县城满目疮痍,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的乡亲或死或伤,让张炳钩心里特别难过。于是,土生土长的他凭着一股子热情,在2007年组建起了“壹加壹”。之后,“壹加壹”发展成为中国首家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应急救援组织。
“壹加壹”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2007年5月,张炳钩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车上装有GPS全球定位系统,他琢磨着出租车司机对道路熟,车技也好,车上又有GPS,在台风来临的时候,肯定能够发挥作用。就这样,“出租车救援队”应运而生。
2009年,张炳钩联络了一些玩户外与水上运动的志愿者,这批人比一般人更熟悉救援与户外生存技能,很快便组建了“水上搜救队”,并且在当年“莫拉克”台风袭击时,连续37小时参与救援;2011年,“壹加壹空中搜救队”队长陈斌在7.23动车事故现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百家外地媒体对“壹加壹”感到惊叹。
“壹加壹”正是这样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如今的“壹加壹”,拥有志愿者2000多名,下设包括海陆空救援队的队伍项目、分会46个。
在多年的整合与救援中,“壹加壹”也出现了大量的好人好事。
王得付,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镇人,他在苍南开了十几年出租车,之后加入“壹加壹出租车救援队”,超强台风“圣帕”和“韦帕”先后登陆苍南,王得付驾驶出租车转移了100多人。可是某一天,王得付突然给张炳钩打了个电话,说要回老家。之后,大家才得知,王得付身患癌症。张炳钩谈及此事,不禁动容:“作为外来人员,每每积极参与救援,救了那么多他素不相识的人,而当自己有事情的时候,却没有讲出口,也没有想给当地人添麻烦,就悄悄回家了。”让张炳钩遗憾的是,虽然后来发动大家,为王德福筹了21万元,但是还是没留住王得付。但王得付的精神,至今还感动着浙江、江苏两地的人们。
为了保护出现险情的水坝,“壹加壹”的14名志愿者们勇士冒着暴雨大水、路段塌方的危险,通过拖拉机,橡皮艇,肩挑手扛的接力,硬是把三千个麻袋送到目的地;为了转移一名生急病的被困人员,找不到交通工具的张炳钩和两位志愿者蔡景球、张耀文找到了一个能够浮在水面的大轮胎,划了四十几分钟,顺利救下了该病人;志愿者许明术为救一个小孩,手机掉进了井里;志愿者张枝炳是个养鸡专业户,跑去灭火的时候,自己家的鸡却死了七百多只……
这样的事例,在“壹加壹”里有很多,张炳钩本人,也经历了不少生死时刻。
“壹加壹”的发展之道:政府购买服务
“一个民间救援队,如果脱离政府,那就是一个又聋又瞎的救援队。”张炳钩说。与政府充分沟通合作,在张炳钩看来有两个好处,第一,获得及时可靠的救灾信息。第二,在资金上获得支持。苍南县政府重视“壹加壹”的发展,拨款十几万用于购买装备,购买“壹加壹”演练的费用。
今年5月,在包括国土、卫生、民政、人防、水利、气象、武警等多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苍南县举行了全国首次志愿者救援队伍灾害救援演练。“壹加壹”的队员们在整个演练中参与了从灾情上报、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群众避险转移、应急救援、通信保障、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内容。
“壹加壹”模式在全国延伸
今年5月,甘肃岷县突发泥石流,张炳钩一个人赶到灾区,整合当地资源,组建了“闪电应急救援队”,一下子拉起了七十余人的一支队伍,在救灾行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年9月,云南彝良发生地震,张炳钩又赶赴彝良,联合了当地一线救援的二十几个团队,组建了抗震救灾工作站,张炳钩还被众人推举为工作站站长。因为彝良地势复杂,地震的时候落石较多,因此张炳钩一方面要保证工作站发挥救人作用,另一方面要保护好救助站队员的安全。
“不管到哪里,壹加壹都提倡先救人,再救贫。这是我们民间专业救援机构的宗旨,也是我们和其他一些志愿者团队不一样的地方。”
讲座的最后,一位网友留言,问张炳钩对“好人好事”的理解,张炳钩笑着说:“别人说我们是好人,我们当然会舒服一点。但我们会说:做好事,不应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做好事,而应该理解为我们一起来,把事情做好。”
延伸阅读:现场及网友提问:
问:去参加救援救灾的活动的队员,是否都具有救援的常识,是否有进行救援培训。
答:救灾的话,要有装备,救援技能也很重要。每年都有专门的培训,但培训归培训,演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演练能够让一支团队达成联合救灾,协同作战的能力。
问:很多民间团队,有的在默默做公益的事情,有些公益团队非常高调,你怎么看?
答:很多人都会问我们,你们做了应急救援,那政府在做什么。我们都会解释,面临大灾,我们只是一小部分,是百分之几,而百分之九十几是政府救灾。一家公益团队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有时候必须通过媒体来宣传。高调做公益,一来倡导全社会养成良好的助人氛围;二来让更多的人找到公益机构参与公益;三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其实,低调高调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本身做宣传,不要拘泥于团体。这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团队去做这个事情。
问:你们每年都会着一次新人吗?还是随时都会招?
答:目前“壹加壹”有两千多名志愿者。其中四百多名是救援者,其他是义工。很多志愿者没有救援技能,那就参加其他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有救援技能的志愿者我们也长期招,但招过来也不会直接派出去,要经过培训。
问:“壹加壹”组织框架很大,人多,面广。70、80、90年代的人都有。不同年代的人群,在一个团队里,他们会有不同表现吗?
答:70、80的人,会体现一种理性救援。90后、或者85后,更讲求激情救援。他们会没有70后思考得多一点。我们几个队的队长是70后,或者80前,我们提倡理性救援,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在救援活动中,评估风险同样重要。救援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冲动,体现个人主义,就失去救援的意义了。
问:救援队的队员会不会成为被救援者,他们的迷彩服会不会对救援造成影响。
答:目前还没遇到过被救援的情况。我们的迷彩服参照自人民防空办公室,救灾时,服装统一都是迷彩服。穿了迷彩服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且,参与救灾很少一个人,都是一组人,如果一名队员遇到险情,其他队员会相互救援。
问: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你如何看待好人坏人,如何看待做好事?
答: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提醒我说,说这个人“背景”不好。而我会说,无论是谁,犯案了也好,只要出来了,改过自新了,想为社会做点事情,都没问题。“别人说我们是好人,我们当然会舒服一点。但我们会说:做好事,不应该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做好事,而应该理解为我们一起来,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