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一声“谢谢”,受捐者泣不成声
昨天下午3点50分,包含着造血干细胞的血浆缓缓流入受捐者石先生的手臂,林巧生的爱心终于成功传递!
这几天,本报连续报道了26岁的苍南小伙子林巧生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详见本报9月17日A3版、9月18日A4版、9月19日A5版报道)。昨天中午,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顺利结束。记者也跟随浙医一院的专家将两包血浆送到受捐者的病房里。
当林巧生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注入手臂时,七尺男儿石先生哽咽着说了句:感谢他们一家人……
两次共采集337毫升混悬液
昨天中午12点半,省中医院病房。躺在病床上的林巧生肩膀发硬、两手发麻。他已经保持一个姿势躺了两个半小时了。
“还剩半小时,感觉这半小时最难熬。”林巧生笑笑说。
下午1点,血细胞采集机显示,剩余5分钟。“就要结束了,再坚持一下!”林妈妈给林巧生打气。显然,这时的她已经彻底放下心来了。
1点05分,随着采集机“嘀”的一声,第二次采集工作结束了。这次共采集含有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197毫升,用时185分钟,血液总循环量8500毫升。加上前天的采集量,总共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337毫升。
“受捐者体重达98公斤,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的量也相应大一些,所以总共采集了两次。”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解释,这337毫升混悬液中也不全是血液,大约有一半的“保养液”,里面有抗凝剂等成分,确保血液不会发生改变。
今天回老家后照常生活工作
护士轻轻把林巧生两个手臂处的针管拔下来,林妈妈拿起针管看了看:“这比牙签都粗呢!”
针孔用绷带捆住后,林爸爸搀着林巧生慢慢坐起来,端出早就备好的凉白开让他喝了一杯。林妈妈坐到儿子身边,双手不停帮儿子按摩肩膀。
“明天上午去他的学校看一下,下午就坐火车回去了。”林妈妈说,亲眼看着两次采集顺利完成,她的心也总算落回了肚子。这几天她和林爸爸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心里一直没放松过。
“回去也不能休息,第一件事就是跟老人解释。”林爸爸说,回去后,他要去林巧生爷爷奶奶那里好好安慰一下,林妈妈则要去林巧生外婆那里,他们年纪都大了,这几天也是担惊受怕的。
“其实,他们越反对越说明疼他(林巧生),这个道理我们心里很清楚。”林爸爸说,林巧生是家里的长孙,爷爷奶奶一直当作“宝贝”,所以才会这么不放心。
记者询问林巧生回去后有什么计划,他还是笑笑说:“这次只是做了件平常事,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照样生活、工作呗。”
“生命之源”顺利注入受捐者体内
下午2点15分,浙医一院骨髓移植联络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水云大姐赶过来了。她就是专门负责造血干细胞交接工作的。
见到林巧生和林妈妈,陈大姐郑重地鞠了个躬。
随后,记者跟随陈大姐一起来到浙医一院,将林巧生的爱心送往病房。
下午3点50分,做好一系列检查后,包含着造血干细胞的血浆缓缓流入受捐者石先生的手臂。接下来,石先生将迎来新生。
浙医一院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郑伟燕是石先生的主治医师。郑伟燕说,石先生患的是淋巴瘤,这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这种病只有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根治的可能。
早在9月12日,石先生就进入了无菌仓,之后便开始清髓性的化疗。“把自身的骨髓和淋巴细胞全部清除,植入新的造血干细胞后,重建骨髓的造血功能。”郑伟燕说,林巧生的造血干细胞就像种子一样进入了石先生的体内。之后如果顺利的话,大概2周,石先生的外周血象就会逐渐恢复,三四周后会稳定下来,这时候石先生就可以走出无菌仓了。
说完“谢谢”,受捐男子泣不成声
记者通过视频与病房里的石先生聊了几句,石先生的精神状态还不错。
听到记者带去林巧生一家的问候时,原本躺在病床上的石先生艰难地坐了起来,对着摄像头郑重说了一句:“感谢他们一家人……”说完后,泣不成声。
担心影响石先生的治疗,记者匆匆结束了和他的对话,找到了石先生的爱人。
“我知道那个小伙子肯定很不容易。对他们一家真的是非常非常感谢,小伙子真的太好了,说实在的,让我跪下都可以……”石先生的爱人说,她内心里对林巧生一家的感激真的是用语言都不能表达的。
石先生今年39岁,是诸暨人,之前在上海做小生意。去年10月份,他经常咳嗽,感觉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之后才知道得了淋巴瘤。从那时候开始,石先生一家就一直生活在这个阴影里。
直到听说骨髓配对成功后,生命希望再现。
“那时听说好消息后,我马上给家里打电话报喜,他爸妈、我哥哥全都忍不住哭了……”石先生的爱人一个劲地让记者帮忙转告林巧生一家:他们都会更努力地与病魔作斗争。
“两年以后,等我丈夫恢复,我们一定去看望林巧生一家。感谢他们给我丈夫重生的机会。到时候,如果林巧生愿意,他们想认他做弟弟!”石先生的爱人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