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殷兴朗:回馈是一种幸福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一线访民情(一)记者 叶晔
“我是第一批下山的,当时家境十分困难,确实没有钱到马站买房子,但是经不住老殷的死缠硬磨,一家人终于还是下来了,现在房子涨价了,蘑菇收入也很可观,一年大概有10万吧!”马站镇鲂鱼山村村民周传皮口中的“老殷”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殷兴朗。周传皮说,没有老殷当时的坚持,他不可能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1999年,殷兴朗还是鲂鱼山村村主任,他见到村民一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让全村700名村民从山里搬到马站镇(时为马站区)来发展。殷兴朗说:“我的想法是把鲂鱼山搬到马站小平原来,古代的愚公都能移山,我们为什么不能?因为只有下山,才能彻底脱贫致富!”有了想法后,殷兴朗便开始付诸实践,可是问题来了——当时马站的一间地基价格是1.5万元,而建造一座房子的资金约需3万元。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山村的村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殷兴朗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找了很多门路,先是向信用社贷款,由他担保,然后又通过朋友关系赊欠了大量的水泥、钢筋、木材等建材。村民们终于被他的诚意感动,首批20户下山了。在他的努力下,全村172户706人分七批次相继迁到马站镇居住,当年四万多元建起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八十万元。说起这些,殷兴朗笑了,脸上充满了成就感。
光把家把搬到城镇,没有收入怎么办?殷兴朗早已胸有成竹,他通过向镇政府申请,出资100多万元,在马站镇十八间盖起了一个标准的蘑菇园区,计有120万平方米。这下村民乐意了,人人有事干,有了收入,生活就有了保障。周传皮说:“老殷是个能人,可以说,马站能够成为中国蘑菇之乡,他功不可没!”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刚刚高中毕业的殷兴朗回乡待业,他并不甘心与自己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期生活在那个小山沟里。他开过手扶拖拉机,经营过拖拉机配件、化肥、钢筋水泥和家电行业……“前期的那些创业只能算小打小闹,同时也是个原始资金积累的过程,我真正开始发家致富是从2002年来到县城灵溪后,创建了南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此,殷兴朗一发不可收,十年来,他在杭州和湖州等地相继创建了公司,由于善于把握机会,经营有道,目前,殷兴朗早已跻身亿万富翁行列。
多年来,从村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当年的拖拉机手到如今的公司老总,殷兴朗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那些父老乡亲。他说自己不但要做现代愚公,也甘愿做一头默默耕耘的孺子牛。村民患病了,他过来嘘寒问暖,走的时候总会把一个红包放在床头;村里的孩子上学困难了,他不但掏钱,还对孩子们谆谆告诫,希望他们能够记住自己的家乡;桑美台风来了,他同样慷慨解囊。74岁的殷彬珍老人说起老殷对自己的照顾,感动得泪流满面,“我那年生病,老殷得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就给了我5万元,可我不能要啊,他一个人在外打拼也不容易,但他坚持带我去杭州看病,好在后来病情有所好转,医生说不用开刀,他又给了我5000元,说是补补身子。”类似的事,老殷可没少做,他长期资助着村里的一个困难学生,目前已经大专毕业,他还资助了自己的母校马站中学10位困难学生……
“还不够,一个村庄真正要发展不仅仅只是让村民富起来,我们还要继续发扬愚公精神,把村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跟上城镇的发展步伐,这样村民才有幸福感!是的,我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现在回馈她,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鲂鱼山村的未来,殷兴朗一直都挂在心头,他说自己现在富了,要做的就是让村民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鲂鱼山村下山后,由于土地制约等因素,一直没有建设村办公楼,是殷兴朗出资20万元购买了一间套房,让村两委办公。“我还要建造一座敬老院,让村里的老人晚年有个好去处。此外村两委已经商量过了,从明年开始,村民的合作医疗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经济拨出,减少村民负担,同时也让村民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对下一步的工作,殷兴朗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