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台精神 共创美好未来
毛传奉
苍南地处山陬海隅,地势西高东低,每年饱经台风袭击,历来有“中国台风县”之称。台风与苍南如此“有缘”,所以它总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敏感话题。翻开《苍南县志》,有关台风肆虐的记载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洪武八年(1375)七月,大风雨、海溢,沿江居民淹死2000余人”、“乾隆二年(1737)七月至中秋节,接连飓风大雨7次,海溢,江口南岸及东堤坍毁,稻田尽淹没,酿成大荒”、“民国9年(1920)8月,飓风暴雨,9月2日至6日又发洪水,西塘冲决29处,水经旬不退。南港、江南灾情严重”、“……”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台风的“光顾”,给苍南县带来是怎样的重创!由于旧时代的政府官员没有做到科学组织民众抗台防台,再加上当时的科技条件落后,结果每次台风一来,就出现大量人员伤亡、财产破坏的悲剧。
苍南建县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抗台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抗台救灾应急预案,在沿海乡镇有选择地建筑避灾安置点,成立抗台救灾志愿者队伍和应急战斗小分队,随时准备应战台风袭击。在艰苦卓绝的抗台救灾斗争中,全县党政军民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齐心抗台、合力救灾、携手奋战,共同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英雄赞歌。以人为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就是抗台精神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是抗台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抗台救灾中,县委、县政府秉承“一线生机、百倍努力”原则,尽最大努力挽救人民群众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抗台救灾的斗争紧密结合,确保不出现众多人员伤亡的灾害事件。在灾后重建中,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大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导向,把“科学规划”贯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施工、科学管理,使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万众一心”是抗台工作的基础,就是注重团结协作,多方联动,集体作战。在抗台救灾中,党政军民齐动员,举县上下共患难,充分展示了苍南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相对于抗台防台,灾后重建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复杂。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营造了政通人和的社会政治局面。台风过后,全县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帮我来我帮你,大家一齐重建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顽强拼搏”是抗台工作的动力,就是与台风灾害顽强抗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在抗台救灾中,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顽强作战,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坚守抗台救灾第一线,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成为抗台救灾的主心骨。各级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带领广大党员舍生忘死,抢险救人,奋战在抗台第一线,成为抗台救灾的战斗堡垒。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先想群众后考虑自己,先为大家后顾自家,成为抗台救灾的主力军。广大人民群众排除万难,不怕艰苦,与肆虐的台风顽强作战。积极自救,灾后从废墟中爬起来继续投入重建家园的战斗。
“敢于胜利”是抗台工作的目标,就是要与台风灾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面对台风带来的灾难,县委、县政府发扬“不等不靠、连续作战”的精神,立足于“快行动、快见效”,做到第一时间抢险,第一时间安民,第一时间抢通,全力以赴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工作。每次台风过后,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抗台经验,反思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措施,不断完善抗台防台各项工作机制,取得更大的胜利。正是由于有了“敢于胜利”的精神,我们才能成功战胜强台风“韦帕”、“莫拉克”、“桑美”,将台风带来的灾害降到了最低点。
“以人为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敢于胜利”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奉献的精神、拼搏的精神。这种用智慧、意志、作风和力量铸就的抗台精神,不仅是苍南取得抗台救灾工作胜利的制胜法宝,更是全县人民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获得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单位: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