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硅”的不懈之缘—访浙大博士生导师叶志镇
叶志镇近照
记者 方耀星
“我是一个一直都很努力的人,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懈怠过;我又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离开家乡30多年了,叶志镇教授的乡音依然未改,普通话中浓重的闽南语腔,让记者感到极外亲切。当记者提及2005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全国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上,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一事时,叶志镇谦逊地笑道:“那是大家的共同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他认为,一个人一生能找准一个目标,能够干成一件有益的事,那么他就不会愧对父母,愧对社会。正是确定人生的这一航标,叶志镇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恩和报答情怀,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披荆斩棘,艰难探索,奋然前行,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身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叶志镇,身兼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全国电子材料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1987年冬,叶志镇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光学仪器学科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98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畅游知识汪洋
叶志镇出生于我县藻溪镇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好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首批考进浙大。十年攻读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十年大学学习期间他担任过学生干部和班长等职,积极参加“未来管理者”学生团队活动。1988年留在浙大材料系工作后,他积极参与浙大的改革。在做好自己教学科研的同时,1988—1990年期间还在浙大校长“政策研究室”兼职,为浙大改革与发展献谋献策。
学习让叶志镇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夯实了坚实的功底,也让他更有信心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带领实验室一班人,勇敢承担了国家“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重点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截止今年9月,他个人共发表了4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33项国家发明专利,9项成果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
1999年新浙大合并,叶志镇又受委以重任,担任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与外事。他在学科建设中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勇于开拓创新,于2002年组建了浙大纳米科技中心,纳米科技前沿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成绩,浙大纳米科技研究工作进入世界50强,声名鹊起,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也树起了浙大纳米科技的丰碑。
勇攀科技高峰
1988年春,叶志镇在博士毕业后进入浙大材料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表现,短短两年即晋升为浙大副教授。两年后,他获得了包玉刚奖学金资助,作为浙江大学派往美国的高级访问学者,到世界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从事一年半的半导体材料高技术研究。凭借优越的实验条件,叶志镇如痴如醉在沉浸在科技实验中,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提前完成一个先进的超高真空薄膜设备研制,深得美国专家的赞许。他又在千分之一毫米见方的薄膜上,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技术,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大几百万倍,能看到一颗颗像豆一样大的原子有规则地排列,也可以看到一些原子不安分地乱成一团。这一成果,达到了当时该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当他在学术年会上宣读这一成果时,引起了国际微电子材料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1992年3月,归心似箭的叶志镇重返浙江大学实验室。“自己能早一天回国,就能早一日把掌握的最新技术带回来,带动国内的硅材料研究。”这是叶志镇对自己的要求。回国后即被委以重任,1992年他受命出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并率先发展了高真空CVD低温外延整套先进的半导体薄膜新技术,现在该技术已在全国2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并使合作单位产生了几千万元经济效益。近年来,叶教授在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ZnO方面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原始创新工作为国际科学家所关注。在解决ZnO的p型掺杂关键技术、制备优质单晶薄膜、研制ZnO基发光二极管(ZnO-LED)等重要方面叶教授取得了多个国际第一的创新成果,拥有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叶志镇因出色的研究成果,曾多次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和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30多次应邀在国际大会和全国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知识创新为主,技术创新并重,关注产品创新;原始自主创新为主,系统集成创新并重,关注吸收消化创新。”这是叶志镇对打造一个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提出的新思维,也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一个新理念。
展示个人风彩
叶志镇钟情于科研,但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性格开朗,口才极佳,人缘也好。早在浙大读书期间,叶志镇就显示出极佳的口才和很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读本科期间,第一次系里搞演讲比赛,班里将此重任委托于他,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轮到他比赛时,叶志镇两手空空,轻轻松松走上讲台。班里的同学都傻眼了,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将观点一一道来,情理俱实,在场的听众无不为他深深折服。自然,以后的比赛他都成了“中流砥柱”,不用发言稿也成了他的演讲特色。
从学生时代开始,一次次的演讲、辩论锻炼出他很高的交流沟通水平,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他曾义正辞严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礼堂批驳过台湾分裂势力的谬论;也曾站在973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等的研讨会上,面对着各行业的科技权威,从容不迫地阐述硅材料对我国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叶志镇是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名导”,乐观开朗的他也深受学生的爱戴,他总是尽其所能给研究生创造条件,组织课题,申请研究经费,提出设想,严把方向关。他的学生们说:“在叶老师手下工作心情特别好,干劲特别足。20多年的教学生涯,至今他培养的研究生就有130多人,其中博士生30名,硕士生100名,博士后7人。
“现在到浙大读书的苍南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好事情,说明家乡的教育成果越来越大,人才越来越多。”叶志镇开心地对记者说,现在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未来的竞争更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他寄语苍南学子们发奋学习,刻苦钻研,争取深造,早日成为对苍南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